文学 >>> 文学 >>> 文学理论 文艺美学 文学批评 比较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近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南阳作家群研究 中国各体文学 中国民间文学 中国儿童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世界文学史 东方文学 俄国文学 英国文学 法国文学 德国文学 意大利文学 美国文学 北欧文学 东欧文学 拉美文学 非洲文学 大洋洲文学 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文学 中国文学相关记录151条 . 查询时间(0.173 秒)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时间的感觉变得越来越奇特了:2022年似乎还没有过去,2023年却又到了岁尾。转眼之间我承担的关于“中国文学阐释学”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明年就要结项了。昨天还在筹划中的事情,今天已然成为往事,真是不可思议!对于我和我的课题组来说,2024年将是完成冲刺的一年,五年来的辛勤耕耘,就要到收获的季节了。
讨论中国文学典范应凸显诗文文体、文学境界、儒学正统等几个基本要素。“美典”指在语言本身或以语言营造意在言外的优美境界上有独到探索与成就的诗文作品,“正典”指除美的探索与成就外,亦符合儒学正统意识形态、发挥经世致用功能的作品。此外,以传统诗文为核心,向上向子、史延伸,向下向词曲、小说扩展,这些作品与正典相比不尽符合儒学标准,与美典相比也不尽是纯粹抒情、美辞的文学,但因文学性突出亦被奉为经典。这些经典...
敏泽于1981年5月推出的76万字的《中国理论批评史》(人民文学出版社)后增订本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增订本113万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是自1927年陈钟凡先生《中国文学批评史》问世而标志着这一研究领域开创以来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三字以蔽之‚曰:新、博、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著既是本学科的一个总结‚又是本学科的一个新开端。”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风起云涌、思想碰撞,构成了观念的历史;对这些观念的反思,将照亮中国文学批评的未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形成了理论和批评建设的热潮,当时所倡导的文艺上的“百花齐放”、学术上的“百家争鸣”,使文艺批评的理论和实践建设都有了长足的发展。50年代的文艺争鸣,以及当时出现的一些关于“现实主义”的批评观念,都是极其宝贵的。但是,这些积极探索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错误的批判。改革开放后...
本书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分卷,裴效维主编,北京出版社2001年出版。该书内容包括: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曲折历程,近代文学史的断代与分期研究,近代文学思潮研究,近代词研究,近代戏曲研究等,是研究近代文学的必备参考书目。
本书按内容分为三编,依次是“渊源与流变”、“方法与操作”和“综论与评价”。第一编(第一、二章)从历史角度概述移植研究的缘起、发展和现状,分为“中西碰撞的西行轨迹”和“中西碰撞的东行轨迹”两个专章。考虑到本书的宗旨,西方的情况叙说较详,我国的情况叙说从略。第二编(第三至第十五章)为全书主体,包括传统研究方法举要、汉字诗学、语言学研究、意象研究、新批评研究、巴罗克风格研究、口头创作研究、原型批评、结构...
本书以20世纪中国文学为整体考察对象,在以批判性反思进入“百年文学”此一大变局时,超越常见的“西方冲击——中国回应”的思路,着重以中国的视点会融新知,审视一个求新求变的文学世纪;且以当代人的目光回首来路,整厘传统,检点得失,选择20世纪文学进程中有关键意义的重要现象和问题,将“经历”积聚为“经验”,采取横切竖排的结构模式,进行了深细的论述。
为推进中国阐释学研究与文学理论、文艺批评的深度融合,巩固传统文艺评论阵地,加强文艺基础性、前沿性、倾向性问题研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2022年8月20—21日,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2022年年会暨“阐释学与文学批评的话语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威海举办。会议由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主办,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
厘清“元概念”,是探究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理论前提。批评史料建设落后与批评结构残缺是导致中国儿童文学批评滞后的两大因素,急需在百年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重构儿童文学批评话语体系。围绕儿童文学“代际”话语沟通展开的持续发问,开启了对中国儿童文学“思想批评”与“审美批评”的辩证分析。
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历程和理论的影响两个角度考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所有的创作方法中最为突出,由此成为中国文学理论的底色之一。与欧美现实主义文论相比,中国文学理论的现实主义底色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浓厚的浪漫色彩,二是强烈的政治性,三是理论的先导性。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是现实选择的结果。
中国文学图像史”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论域,因此,对其中一些主要问题进行讨论是必要的。首先是“文学图像”的所指或定义,以及与其相关的“图像文学”。前者指传统的手绘文学图像,后者指文学之影视改编和数码文学图像。其次是中国文学图像史的分期,不能与朝代更替划等号,但又不能完全与之脱离,而应以“文图”或“语图”关系为基本参照,据此可划分为四个时段。最后是中国文学图像史的研究方法,即“语图比较符号学”的理据和...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文化自信之间具有理论的和实践的内在关系,也是我们重新理解和认识中国文学内容构成与价值取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往在对中国文学文化自信的理解中,多强调古典文学固有的民族精神和审美价值,相对忽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新文学所彰显的现代文化自信。文化发展要做继承传统的考量,更要做发展传统的考量,已融入中国文化大传统中的现代文化是中国文学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理解自信的文化构成,然后阐释和传播自信...
2021年是“主题创作”的大年。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和收官之年。这是“主题创作”的主要内容。《天晓1921》《一生的长征》是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一个是作家的宏观寻访,一个是书写具体的共产党人;脱贫攻坚从非虚构扩展到虚构,《一片叶子的重量》《驻村记》《山中岁月》到《暖夏》,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国家这一整体战略;另一方面,国家重大攻关项目,研制发展中国独立自主的北斗卫星导航...
百年中国文学思想是文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对古代文学思想的承续和发展,也是对西方文学思想的转化和创新,更是中国文学现代性的重要标志。它以百年作家作品、文学理论和批评为中心,同时兼顾社会思想、文化思潮和文学体制,讨论文学体制、文学观念和语言形式的思想与审美的融合,呈现文学思想史的场域、内涵、结构和形式的复杂性与独特性,确立百年中国文学思想史的总体特征及其历史嬗变。
《聊斋志异》在民国时期中国文学史著作中所受的重视程度与其实际文学成就并不相称:所占篇幅不多,有些只限于列举;在内容上也较为单一,主要涉及作者蒲松龄生平与《聊斋志异》成书过程;且各个时段皆有《聊斋志异》书写缺席的情形。其原因在于,白话文运动造成了文言小说的被屏蔽,当时的《聊斋志异》研究偏于考证,流行的学术话语不适用于描述《聊斋志异》的审美特征。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