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文学理论 文艺美学 文学批评 比较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近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南阳作家群研究 中国各体文学 中国民间文学 中国儿童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世界文学史 东方文学 俄国文学 英国文学 法国文学 德国文学 意大利文学 美国文学 北欧文学 东欧文学 拉美文学 非洲文学 大洋洲文学 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文学 建构相关记录167条 . 查询时间(0.104 秒)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时间的感觉变得越来越奇特了:2022年似乎还没有过去,2023年却又到了岁尾。转眼之间我承担的关于“中国文学阐释学”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明年就要结项了。昨天还在筹划中的事情,今天已然成为往事,真是不可思议!对于我和我的课题组来说,2024年将是完成冲刺的一年,五年来的辛勤耕耘,就要到收获的季节了。
2023年12月15日晚,南开大学文学院卢桢教授在范孙楼518会议室主讲题为《城市文化与中国新诗的百年建构》的学术讲座。本次活动为“南开中文伯苓讲堂”系列讲座的第三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和中文伯苓班学生参与了讲座。
2023年11月4至6日,由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中国诗学系列丛书首发式暨诗学话语体系建构研讨会”在安徽师范大学召开。国家图书馆原馆长詹福瑞,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胡晓明,台湾清华大学荣誉教授朱晓海,南京大学教授、安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巩本栋,浙江工业大学原党委副书记、中国韵文学会会长肖瑞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左东岭,南开大学教授查洪德,南京大学教授、安徽师范大学特...
文人之“游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清初(顺治元年至康熙中期),一大批“不安于居”、游走四方的文人,以游为隐、借游谋食、因游求道,也进行祭奠山水等活动,通过“游走”构筑出独特的文学世界。诚如魏禧所说:“游道广而声诗盛,近古以来未有过于今日。”(《江湖一客诗叙》)“游走”不仅让文人得江山之助,创作了大量山水诗、投谒诗、送别诗、唱和诗,他们代幕主撰写的文章、奏疏、信札等,有助于清代骈文的复兴,...
吉狄马加的诗歌写作一直立足于彝族的传统文化与风土人情,诗人在通达彝族文明的诗学实践里,一方面要寻找自身传统民族文化之根,另一方面,也在人类学层面上指向了更高文明的融合。吉狄马加的创作,既可看出他为民族文化立传的努力,也表现出了以汉语写作对接“民族志”的诗学主张。从对民族精神的重构,到强调国际视野的拓展,再上升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维护,在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吉狄马加不仅有着对诗歌本体之美的实践,而...
气味与阿来小说的空间建构     阿来  小说  气味  空间       2024/4/1
阿来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气味书写,它们对阿来小说的空间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少学者倾向从时间的维度分析气味与记忆、历史的关系,而弱化了气味与空间的联结。实际上,气味不仅与个体的记忆有关,还具有一定的空间属性。气味书写使阿来小说呈现出多层次的空间感:首先,气味与藏区的自然地理空间密切相连,传递出浓烈的藏地气息;其次,气味建构着一个独立的社会空间,影响着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最后,气味搭建了人物的心理空间...
21世纪以来,以视觉占据感官主导地位的图像化运动,促使图像叙事逐渐走进文学研究的视野,文字排版、封面、插图和语图互文是图像批评的关键要素。图像批评不是对于传统文艺学美学批评方法论的否定或替换,而是基于新的文学叙事方法,文体自身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伴生物。随着新媒介技术迭代更新,文本解放和图像化运动的升级促使话语权力、传播媒介和大众阅读等要素发生体系性的变化。“读图时代”观看图像和审视图像叙事成为一种当...
现代新诗批评的南方传统还未曾得到学界充分关注。在2018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南方诗选》中,我提出了“南方精神”“南方写作”“南方诗歌”等系列概念,在随后与温远辉等合作主编的《珠江诗派》中,又将“南方精神”与珠江诗派的近代历史脉络作了关联。广东诗人和批评家野松这部《南方诗神的咏唱——广东诗人论》,就是探讨“南方精神”和建构“南方诗歌”谱系的力作,充分体现了当前广东和中国诗歌与批评的良好互动。
2023年5月15日,《光明日报》第13版文学遗产版面刊发了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傅宇斌教授题为《“正变”观与谭献的清词史建构》的理论文章。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张福贵在《文学评论》2022年第3期发表文章《“人民性”文艺思想生成的逻辑基础与理论建构》。该文在回顾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的基础上,梳理了《讲话》所奠定的“人民性”文艺思想的理论与现实资源、发展历程和丰富成果,从历史逻辑、政治逻辑、伦理逻辑三个层面对《讲话》作出了进一步的确认和理解。
本文发表于《文学遗产》2016年第1期。一般认为“四部”图书分类的确定在两晋荀勖、李充之时。本文通过辨析“集部”成立与命名的目录学背景,探讨两汉以下文集编集的历史惯例之形成与魏晋之际以“集”名书的关键举措,可以使我们将文集体制之建构这一中国文学文献史的关键问题与中国文学观念史、中国文学史连贯起来,进行新的系统论述。
本文发表于《文艺研究》2023年第1期。文章借鉴“长时段”等理论,将文学史、学术史相结合,对历来聚讼纷纭、长期进展有限的文集体制尤其是“首赋”体制问题,做一切实探讨。文章认为从唐中、晚之交上溯至东汉前期,可见文集体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而聚焦东汉前期班固等人的校书活动,“依《七略》而为书部”原则的启示则值得重视。综观整个文集“首赋”体制的建构历程,刘向校书这一学术史革命性事件的意义极其重要,《七略》...
本书探讨的是新中国建国“十七年”(1949-1966)期间相声传统的变迁。不同于以往的相关研究多侧重于政治角度的考察,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是把相声放到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进程中来看待其变迁;同时打破内、外部研究的界限,把文体(Genre,又译文类)看成一个处于动态的建构过程中的对象,将相声传统置于更广大的社会语境中,综合考察政治话语、表演者、观众、艺术生产等因素与文体之间的互相影响。
2023年4月6日下午,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丝路文化与国际汉学研究院院长邱江宁应邀作客第49期“赭麓诗学讲坛”,给师生带来题为“南北融合与元代文坛的建构”的学术报告。此次报告会由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古代文学与文献学团队主办,报告会由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胡传志教授主持,古代文学与文献学团队俞晓红、王昊、潘务正、张勇耀、程维、邹春秀、王桢、李万营、何振、尚鹏等老师及部分研究生到场聆听。
“中国问题”的提出夯实了中国儿童文学知识生产的本土根基,也为其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全新的话语资源和价值标尺。中国儿童文学自觉地将儿童问题归并于中国议题,保障了其反映社会结构、拉升思想效能的现代品格。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