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 教育学 >>> 教育史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库 教育史相关记录138条 . 查询时间(3.31 秒)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在历史教学中要贯彻活动性、生活性和发展性原则,具体的做法包括:营造充满活动性的课堂、拉近历史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历史课堂教学促进个性的发展。
近 10 年的史学概论编纂,出现中国化、入门化、素质化变化三大趋势。史学概论必须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符合其认知结构;以历史认知为主线,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体系应是开放的,要根据现实世界发展状况与中国经验,像马克思那样重新思考历史,最后抽象出新颖的适合现代中国人理解的史学通论体系。
近代中国,全社会寄希望于教育,教育寄希望于全新的教科书,个人、书坊、官方编撰的教科书,均呈现出功利主义的自觉意识。教科书在进化论的引领下,崇尚“科学”改造社会的理性启蒙,呼唤“审美”改造人生的感性启蒙。教科书启蒙功利主义在积极构建“现代人”存在的合法性,在渗透着市民社会的开放视野中,坚守着价值无空场的本土意义。
科举考试制度多大程度上促进社会流动,研究者争议不断,形成“流动派”、“非流动派”和“中间派”三种科举流动观点。二元社会分层思维和流动参照点选择差异是造成各方分歧的关键,这是科举流动标准设定问题,也是科举流动条件辨析的问题。从“分层流动”视角考察,科举流动是一个代际渐进的过程,教育是科举流动的根本条件。
21世纪以来的美国教育史学科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新进展。学科新趋势在教育史学会开展的学术活动、《教育史季刊》以及各个大学的教育史教学中都有所体现。总体而言,近年来美国教育史学科具有以下特征和趋势:第一,教育史研究范围宽泛,主题细致;第二,少数族裔和女性教育史问题备受关注,且正在深化转型;第三,积极开展跨学科合作;第四,将教育史研究与教育政策联系起来。
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的变迁过程,具体显现了师范教育发展中政府的主导地位和控制力度。徽州小学教育发展的县域、城乡不平衡格局,既与社会转型有关,也与地方社会的支持力度有关。全徽教育协进社议案的处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徽州教育的发展,体现了地方教育组织的功能和作用,也表现出向行政领域扩展的趋势。
教育概念是专门化的教育实践活动在人类意识中的反映。中国教育概念产生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是对早期专门化军事教育的反映,其语言表达形式为“爻”(xiao)。文字产生以后,开始出现专门化的文化教育活动,但是,这种文化教育活动主要是在家族的范围内进行,因此,中国最早的教育基本概念,如教、学、先生、弟子等,都带有浓厚的宗法制度的色彩。
鲍尔生是 19 世纪柏林大学鼎盛时期的哲学家与教育家,其《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所诠释的教育理念对我国的大学,大学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我国大学应根据自身情况,发展科研职能与服务社会职能;大学教师应追求真知、经世济民、提高修养;大学学生应会控制自我、自由学习、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分析了虞氏家学产生的历史背景,认为:虞氏家学具有“重视儒学研究,兼涉史学等领域;严格,树立忠义门风;不尚武”等特质。其形成原因为:严格把持门风,世代崇文,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选取新世纪 10 年(2000-2009)陶研 71 部著作做为研究对象,分“传记类”“文集读本类”“工具书”“陶研之研究”“专著研究类”和“陶行知教育思想实践类”等 6 个主题对 10 年来的陶研著作内容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把握新世纪 10 年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的基本走向,认清其理论研讨的新进展、新趋势。
儒家语境下的“自我”概念显示出一种新的主体自觉的认识论视角。在儒家教育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自觉有着多种表现形式。在现代教育中,汲取儒家的教育经验以实现现代教育中学生主体自觉的路向在于:以跨文化的特征为参照坐标,培养主体的理解与体验能力,在交往中促进主体自觉精神的觉醒,提升主体的自觉反思意识。
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社会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科学教育的倡导者,被西方学术界称为“现代的亚里士多德”。
从优化教学内容、丰富课堂组织形式、改革评价机制等分析了“研讨式教学模式”,认为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实施“研讨式教学模式”,既坚持对学生传统文学知识和文化素养的培育,也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提出在教改实践过程中需要以作品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注意凸显课程的特色。
范式的导入对于历史研究意义重大,但是史学界却产生了“弃用范式说”和“万能范式说”两种认识倾向。其实历史研究范式具有科学性和历史性,我们不能武断地抛弃范式和神化范式。在建立历史研究范式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正确处理科学推断与人文领悟的关系,认真对待历史时间观与历史空间观的影响。
历史知识对法学教育教学的作用     历史  法学  教学  教育       2012/11/16
任何知识的传授,都不能漠视历史的存在。历史对于法学的作用:鉴兴衰、知得失。法学学子应当知史懂史明史爱史。历史知识在法学人才教育上,在法学教学上,常常起到生动、美育、富于启发、育人等教育教学效果。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