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临床医学 >>> 临床诊断学 保健医学 理疗学 麻醉学 内科学 外科学 妇产科学 儿科学 眼科学 耳鼻咽喉科学 皮肤病学 神经病学 精神病学 急诊医学 核医学 护理学 临床医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临床医学 胆管相关记录231条 . 查询时间(0.056 秒)
日前,宁国市中医院普外科施行了1例全腹腔镜下胆管癌根治手术。在麻醉科、手术室的紧密配合下,普外科李火友团队历时4小时顺利完成手术。
近日,68岁的蔡伯伯因半年来反复腹痛,来到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肝胆胰脾外科门诊就诊。完善相关检查后,大外科主任、肝胆胰脾外科主任孙松昌找到了导致蔡老伯腹痛的“元凶”——蔡伯伯左肝胆管内存在一个50*30毫米的肿瘤,其中还有大量的结石,蔡伯伯随即被收入院治疗。
2023年5月18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肝胆胰外科接收了一位97岁高龄的急症患者,经过黄飞舟教授团队联合急诊科、麻醉科多学科团队的救治,患者于5月25日顺利出院。
近日,一位47岁中年男性患者,因皮肤巩膜黄染10+天,于省外医院就诊,完善磁共振结果提示:1.肝门区胆管细胞癌伴肝内胆管阻塞,门脉受累,门脉右支纤细伴肝门区静脉海绵样变。为进一步治疗,该患者来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就诊。
近日,《肝脏病学杂志》在线发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教授马雄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发现CD103+ TRM细胞是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肝脏中自身抗原特异性CD8+ T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核苷酸池氧化修复蛋白NUDT1对肝内致病性CD103+ TRM的长期存活至关重要,这一发现为PBC提供了新型特异性治疗靶点。
“这个微创手术不仅让我的父亲少受些苦,术后恢复也很快!这里的一切都很好!感谢叶主任、龚医生!”1月5日,在娄底市中心医院17病室(肿瘤外科普通外科)病房里,凌先生谈起74岁父亲术后的感受,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面对这位被疾病折磨得瘦弱不堪的老人,该科专家手术团队通过ERCP可视化微创手术,一次性将胆总管内的巨大结石清除得一干二净,最大程度避免结石残留需再次手术的困扰。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团队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周虎、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高大明等团队合作,全面解析了肝内胆管癌的分子特征全景,为肝内胆管癌的临床诊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相关研究已在线发表于《癌细胞》。
肝包虫病是一种流行于畜牧区的常见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西藏地区,总的发病率5~10%。外科手术是治疗肝包虫的主要方法,但由于肝包虫囊肿和肝内胆道的关系很密切,手术的操作非常复杂,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比较高。其中,残腔胆瘘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虽然近年来肝包虫手术方式不断改进,但仍有部分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后患者出现残腔胆瘘的并发症,需要长期带管引流,还会引起各种残腔的其他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
近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产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合作,在超声内镜的辅助下,以无射线透视的方式为一位胆管结石伴胆管炎的妊娠晚期孕妇实施了ERCP(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手术,取出了6颗结石,术后母婴均平安。
外地来沪的老孙突发急性胆管炎,在附属仁济南院区普外科成功实施了ERCP胆道引流,病情得到了有效缓解。但在诊治过程中,南院区普外科吴琳石和朱宏毅医生追踪蛛丝马迹,及时发现老孙患有极早期肝门胆管癌,随即为其施行了根治手术,将癌症病魔扼杀在了摇篮里。
近日,近期,消化领域著名国际期刊《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临床胃肠病和肝病学》)杂志在线发表了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马雄教授与心内科卜军教授团队合作的原创性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通过心脏核磁共振(CMR)探究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心脏早期累及的特点,揭示了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在早期即存在亚临床心脏受累的特征表现,为临床早筛早治提供依据...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马雄教授与心内科卜军教授团队合作,首次通过心脏核磁共振(CMR)探究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心脏早期累及的特点,揭示了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在早期即存在亚临床心脏受累的特征表现,为临床早筛早治提供依据。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临床胃肠病和肝病学》。
目的 通过分析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筛选胆管癌预后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ncRNA)GIHCG,检测其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使用R语言的limma包分析TCGA中31例胆管癌组织和9例癌旁组织的数据,后用survival包及survival ROC包筛选与患者生存相关的差异基因表达lncR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
近期,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胆管细胞类器官成功对人体肝移植后的胆管进行修复,证明了类器官在人体器官移植中的有效作用。该研究在《Science》杂志发表,题为:Cholangiocyte organoids can repair bile ducts after transplantation in the human liver。
据《科学》杂志网站近日消息称,英国科学家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实验室中利用最新技术成功培育了胆管“类器官”(一种胆管微型器官)。研究证实,这一微型器官可用于修复人体受损肝脏。这是首次证明使用实验室培养的细胞可以增强或修复人类的肝脏,同时这一技术为开发治疗肝脏疾病的细胞疗法铺平了道路,未来有望缓解器官移植面临的困境。胆管作为肝脏的废物处理系统,发挥着它的作用。胆管功能失常导致约30%的成人和70%的儿童需...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