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文学理论 文艺美学 文学批评 比较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近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南阳作家群研究 中国各体文学 中国民间文学 中国儿童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世界文学史 东方文学 俄国文学 英国文学 法国文学 德国文学 意大利文学 美国文学 北欧文学 东欧文学 拉美文学 非洲文学 大洋洲文学 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文学 陀思妥耶夫斯基相关记录16条 . 查询时间(0.099 秒)
2021年10月22—24日,“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暨逝世1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温州大学举行。国内外36位学者分享了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
2019年10月20日下午15:00,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召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期小说的时空转型与文化焦虑”开题会。本次开题会邀请了首都师范大学博导刘文飞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博导汪介之教授、南京大学博导董晓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博导方维保教授作为评审专家,南开大学博导王志耕教授作为项目组指导专家参加,项目主持人张磊向各位专家做了课题计划的汇报。
包头师范学院外国文学课件 陀思妥耶夫斯基
视频: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外国文学 陀思妥耶夫斯基教学录像。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陈燊研究员主编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历经15年的翻译、编辑,终于由河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文学的大家,也是世界文学的大家,同时也是一位有争议的大家,他的世界影响与日俱增,《合集》的出版,发行,是国内俄罗斯文学研究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国内思想文化界的一件大事。
在小说《白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表达了自己“美将拯救世界”的宗教理念,梅诗金公爵则成为作家理念的代言人。因此解读“正面美好人物”梅诗金公爵成为了广大学者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复杂宗教哲学思想的首选角度。然而细读文本之后,笔者发现梅诗金公爵同时还是作家弥赛亚意识的表达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借梅诗金公爵之口表达了自己对俄罗斯民族普世救赎独特使命的坚定信念。但是作家这样的一种观点在本质上与基督教精神是不符的。
19—20世纪之交的俄国象征主义运动在体现了时代特征的西方人文思潮影响的同时,深深植根于本民族的传统,俄国象征主义者们尤其视陀思妥耶夫斯基为自己的先师,在诸多方面如宗教精神的探索、对人的存在本质的终极追问、人格分裂的意义表达以及神话诗学特征等方面都继承了陀氏的诗学传统。
梅列日科夫斯基的艺术思想颇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在他的历史题材的象征主义宗教小说的创作中吸收了大量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因素,从对世界的存在主义思考到人格和精神的分裂题旨以及小说时空、场景、人物的戏剧化表现,但这些相似因素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产生了新的叙事基础和诗学体系。
2010年2月9日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逝世129年纪念日。当天人们在他曾经生活和从事创作的城市圣彼得堡举行各种活动,纪念这位伟大作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自杀现象与陀氏小说的美学性质——幻想中的生存美学密切相关。通过对自杀现象的描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形成其美学特质:美因死而生。这种美的特质是超越生命本体的精神信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美的意象及美的思想在自杀者自杀过程中所产生的幻想里诞生。其中主要的自杀人物在自杀过程中都围绕着爱与美的话题跟自己对话,并上升到对人类所处的美、爱等状态进行思辨。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自杀现象与陀氏小说的美学性质——幻想中的生存美学密切相关。通过对自杀现象的描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形成其美学特质:美因死而生。这种美的特质是超越生命本体的精神信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美的意象及美的思想在自杀者自杀过程中所产生的幻想里诞生。其中主要的自杀人物在自杀过程中都围绕着爱与美的话题跟自己对话,并上升到对人类所处的美、爱等状态进行思辨。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人物姓名小议             2007/11/2
大凡作家都爱用笔名。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座被托尔斯泰文学高峰遮掩了的更奇特的高峰,他倒并不为寻找某种特殊的含义去使用笔名,甚至更名换姓,他恭敬地将父辈赋予的姓名一直用到他本人去世。然而,陀氏给自己小说中的人物起名字却煞费苦心,时而格外审慎,时而又异乎寻常的执著。陀氏小说中有些人物的姓名源于作者的亲戚,朋友和熟人。陀氏有个外甥女,叫索菲娅,小名索涅奇卡,陀氏对她特别钟爱。《罪与罚》中,有个被迫跳进火坑...
内容提要:巴赫金接受与中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巴赫金在中国的接受首先是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专家的形象被意外地引入的;另一方面,《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的翻译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对中国的陀氏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之成为陀氏研究绕不开的问题,陀氏研究者对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采取了“延续性接受”的方式。不仅如此,巴赫金的接受以及其对中国陀氏研究的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嘈杂的声音体现出一种交流的焦虑,这种焦虑既是现代社会“祛魅”以后价值主观主义的体现,也是工具理性片面发展带来的对人的物化、异化的结果。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的复调小说形式和其中蕴含的对话精神,既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工具理性对人的物化的批判,又是对现代交流危机的突围尝试,他的小说世界,就像一个容纳许多不同声音于其中交流、交汇的教堂。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