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临床医学 >>> 临床诊断学 保健医学 理疗学 麻醉学 内科学 外科学 妇产科学 儿科学 眼科学 耳鼻咽喉科学 皮肤病学 神经病学 精神病学 急诊医学 核医学 护理学 临床医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临床医学 抑郁相关记录58条 . 查询时间(0.112 秒)
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核医学科教授贾志云和磁共振研究中心教授龚启勇团队在《生物精神病学》上发表论文,首次揭示了抑郁症患者的自杀倾向与脑结构协变网络异常的表达模式相关。
记者2024年4月6日从香港大学(港大)医学院获悉,其科研团队在抑郁症药物研发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发现高香草酸(Homovanillic acid, HVA)具有缓解抑郁症的作用,为抑郁症治疗提供了全新策略方向。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科学家领导的一项全球研究,发现了与抑郁症有关的50多个新的遗传基因座(基因座是基因在染色体上所占的位置),以及205个新基因。这是科学家首次基于不同族群参与者,针对严重抑郁症开展的大规模遗传学研究,有望为抑郁症带来新疗法。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遗传学》杂志。
抑郁症是常见的精神类疾病,以长期情绪低落、兴趣衰退为核心临床特征。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的增大,抑郁症发病率不断增加,现全球范围内抑郁症患者约3.5亿人。尤其新冠疫情期间,我国抑郁症患者从5000多万增加至近一个亿,并且低龄化趋势非常严重。因此,研究并理解抑郁症发病机制、寻找安全又有效的抗抑郁症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抑郁症领域最大的问题是,只有不到8%的人到精神科看病,临床上真正得到有效治疗的低于1%。抑郁症的病人大脑发生了器质性的变化,不能只看心理科,跟抑郁症的病人说‘你要开心点’、‘你出去旅游’,几乎没有效果。”5月10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竺淑佳向澎湃科技表示,一款能够有效针对抑郁症患者大脑器质性变化的药物十分重要。
当今很多人处于精神亚健康状态,其中抑郁症最为普遍,预计到2030年严重抑郁障碍(MDD)将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单胺缺乏是导致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目前临床一线抗抑郁药物的药理机制几乎都是抑制单胺降解或者阻止单胺重吸,但仍有50%左右的病人对这些药物不响应。此外,这类药物起效很慢,需要连续用药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才起效。这些临床数据结果暗示部分抑郁病人的根本病理机制在于单胺合成能力受...
抑郁症是影响人类最严重的精神疾病之一,全球大约有超过3.5亿的人被抑郁症困扰,但它背后的发病机制人们还知之甚少。浙江大学医学院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胡海岚教授团队历经6年实验,建立了优势等级下降导致抑郁样行为的动物模型,并揭示了这一过程中的关键神经机制。相关成果于1月24日在《细胞》杂志发表。
重度抑郁症(MDD)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但目前可用的抗抑郁药物具有极大副作用且存在延迟起效的缺点。因此,速效抗抑郁药的研制一直是神经药理学的研究热点。近期,南京医科大学科研团队合成了一种能够快速起效的抗抑郁化合物。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期刊,论文的标题为“Design of fast-onset antidepressant by dissociating SERT from nNO...
2022年9月30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强磁场中心张欣课题组在稳态强磁场联合靶向药物治疗肿瘤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联合9.4 T稳态强磁场与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处理胃肠间质瘤荷瘤小鼠,发现强磁场不仅可以增强伊马替尼的抗肿瘤效果、降低药物对组织器官引起的毒副作用,还可以改善小鼠的抑郁行为。相关成果以“9.4 T稳态磁场减轻甲磺酸伊马替尼在小鼠中的毒性和抑郁”为题发表于医学领域Top期刊European...
抑郁症是一种高复发、高致残性的精神疾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据WHO报告,到2030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第一位。青春期是身体和心理发育的特殊时期,抑郁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增加,复发率高。目前,青少年患抑郁症的机制尚不明确,而现有抗抑郁药物存在起效慢、副作用大、疗效不佳等问题。因此,对青春期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快速抗抑郁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是目前抑郁症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柳叶刀》2022年2月16日发表《柳叶刀-世界精神病学协会抑郁症重大报告》。报告认为,目前持续且日益严重的全球抑郁症危机还未得到解决,呼吁全社会共同采取对策,缓解全球抑郁症负担。
《自然-心血管研究》近日发表的一篇论文发现,不考虑生活方式风险因素和遗传易感性,较低频率的抑郁症发作与冠心病风险降低34%、Ⅱ型糖尿病风险降低33%有关。
近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举办医学重点实验室开放日活动,展示了该院通过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
对于那些抗拒药物和电休克疗法的抑郁症患者而言,外科植入刺激大脑的电极可能会缓解病情。但近年来,两项关于这种方法——深部脑刺激(DBS)的随机对照试验在未取得令人满意的中期分析结果后停止了。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周江宁研究组采用基因操作小鼠,结合行为学、脑片膜片钳、化学遗传学和在体光纤记录等技术研究发现:位于下丘脑室旁核的兴奋性突触后蛋白PSD-93在抑郁症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相关成果9月18日在线发表于神经病理学知名期刊《Acta 神经病理学》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