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生物医学电子学 临床工程学 康复工程学 生物医学测量学 人工器官与生物医学材料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生物医学工程相关记录1774条 . 查询时间(0.641 秒)
2022年7月25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发育编程及其代谢调节”重点专项“心脑跨器官代谢调控”项目启动会在安徽省合肥市立基大厦A座第16层1610会议室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顺利召开,专家组组长王晓群教授主持项目启动会。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晓群研究员、暨南大学鞠振宇教授、苏州大学时玉舫教授、南京医科大学韩晓教授、北京大学郑乐民教授、海南大学罗海彬教授、华东理工大学赵玉政教...
2022年8月4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付斌与上海邦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邦耀生物)的刘明耀教授和吴宇轩博士科研团队合作开展的临床研究结果《CRISPR/Cas9介导的BCL11A增强子基因编辑治疗儿童β0/β0输注依赖性β-地中海贫血》,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以论著形式在线发表,付斌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湘雅医院为论文共同通讯及共同第一单...
为了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及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开发的发展,促进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和相关行业高质量发展,激励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和生物医药行业领域科学技术人员积极性,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谈家桢生命科学奖”。
2022年8月5-6日,中国微生物学会“科创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科技服务团按照中国科协“科创中国”建设部署,为深入实施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科技服务团精准对接地方产业技术需求,助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山东济南召开了启动会,并前往济南国际医学中心、齐鲁制药、华熙生物和齐发药业进行了考察调研。来自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代表等40余人参会交流。
半导体聚合物(Semiconducting Polymer, SP)已被广泛应用于催化、传感器、能源和生物医学等研究领域。因在光照射下可产生活性氧或热效应,SP可用于光动力治疗(PDT)和光热治疗(PTT)。但目前用于PDT/PTT的SP面临难降解、生物相容性较差,以及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有限等挑战。发展新型可生物降解的SP,并联合其它药物或方法来治疗肿瘤,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李志远团队研究发现人脐带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可以通过mTOR靶向途径促进TFEB核转位激活自噬溶酶体功能,减少细胞内累积突变蛋白ataxin-3的含量,起到改善神经细胞功能,促进神经发生的作用。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Cell Death and Disease。
为拓展学生对医疗行业领域的认识和思考,进一步提升就业综合素质,助力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生命学院与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领军企业迈瑞医疗集团联合开设《智慧医疗人才领航计划暑期课程》。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统研究所的科学家将机器人技术与生物学相结合,为大肠杆菌配备人工组件,构建出生物混合机器人,未来有望执行抗癌任务。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张俊龙教授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张静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张文凯教授和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J.L. Sessler教授等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杂志上发表了最新合作研究成果“Nonaromatic Organonickel(II) Phototheranostics”的研究论文。该工作报道了首例有机镍光诊疗探针,揭...
脑机接口可以帮助重度残疾患者恢复对外交流的能力,也是未来人机交互的新途径。植入电极的侵入式脑机接口具有更高的通信带宽,但开颅手术的广泛创伤给这项技术的临床应用带来了障碍。近日,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洪波课题组和解放军总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合作,通过手术前的功能磁共振影像精准定位目标脑区,只用3个颅内电极实现了微创植入脑机接口打字,速度达到每分钟12个字符,每个电极的等效信息传输率达到20比特/分...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杨慧团队在细胞外泌体高效分离技术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Extraction of 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by label-free and biocompatible on-chip magnetic separation为题发表于Lab on a Chip,并被遴选为封面文章进行报道。
2022年7月8日,石家庄四药集团博生医材创新层挂牌暨生物膜车间开工仪式在石家庄四药集团江苏博生医用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物膜新厂区举行。
为加快构建科技人才辈出、创新活力迸发的生动格局,汇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智慧力量,近日,天津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科协下发了《关于表彰天津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标兵)的决定》(津科协〔2022〕58号),中心吴金辉同志被授予“天津市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记者2022年6月27日获悉,中国医学专家研制成功新型荧光免疫探针,为肿瘤的早期诊断、术中导航、疗效评估等提供了精准、实时的“可视化”技术手段。
2022年6月16日,《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做好2022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博管办〔2022〕8号)公布了2022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简称“博新计划”)的获资助人员名单,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博士后刘智勇(导师陆豪杰)和2018级博士生李佳蓓(导师徐彦辉)入选,创历史新高。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