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艺术学 >>> 艺术心理学 音乐 戏剧 戏曲 舞蹈 舞台艺术 电影 广播电视文艺 传媒艺术 美术 工艺美术 书法 摄影 动画学 数字媒体艺术 游戏 艺术与科学 艺术传播 艺术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艺术学 元相关记录104条 . 查询时间(0.3 秒)
《元剧考论》:此书是邓绍基先生从文学性角度对元代戏曲深度挖掘整理的重要成果,分为考论与综论两大部分。考论部分主要是作者在半个多世纪校阅元剧的过程中,由文本出发所做的个案研究;综论部分则是作者在个案研究的积累中对元杂剧产生的宏观考量,涉及元杂剧的形成及繁荣的原因、元杂剧思想内容的若干特征、元杂剧版本探究等。
高仿真书画品馆藏千余幅。涵盖来自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及国内博物馆的馆藏珍品中国画,国外博物馆馆藏珍品油画,历代著名壁画如: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法海寺壁画等。
元好问在绘画方面倾注了较多的心力和精思,不仅乐于鉴藏及题咏古今名画,还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主张。就人物图像来说,除载仪容、写性情外,他还注意到自赞写真时的道德内省,以及圣贤图像在宣扬儒学过程中的特殊意义。他对于山水图画的空间迁移功能也别有会心,认为纸上看山可以疗救烟霞痼疾。在诗画关系上,他提出了诗画同宗的观念,赞美诗人的写景如画,更推崇画家的笔墨含诗,于诗词创作中也常有画家思维的跃动。
明清戏曲理论和创作中存在一种倾向,集中体现为“宗元”观念,即奉元代戏曲为文体的最高标准和典范形态,以之建构戏曲话语范式,指导新的创作,审视戏曲史现象。“宗元”观念的复杂表现及多元形态深刻影响了明清戏曲的创作与文体变迁,制约了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特性生成乃至发展走向。同时期诗文领域诸复古流派的此消彼长、复古与反复古思潮的相互激荡,也对戏曲创作和批评产生了影响。明清戏曲的文体变迁、审美选择及理论特征,均...
中国山水画艺术发展到元代又一大变,是山水画的文人化、人格化。山水画的文人化、人格化,除表现文人士大夫遁世的情怀、抗俗的人格气节之外,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有独到的创新与创造,那就是他们擅长干笔效擦,水墨渲染,逸笔草草,悠率写意,这是元代文人写意山水画大变的重要风格形式特征。而风格形式之变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绘画材质的变化引起文人水墨写意山水画在观念和技术上的巨变。综观元代文人写意山水画名作,从元初赵孟顺...
“朝元”即返始,五调朝元、三十五调朝元是民间音乐中重要的转调及变奏手法,但是由于目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存在错误认知,将逐步导致此种手法无法实践。本文以实践为依据,通过对《花池》进行记谱分析并进行必要的测音,还“朝元”以真实面目,以便通过理论总结可以使这种手法继续为音乐实践服务。对三十五调朝元的正确认知也对历史上一直有争议的二十八调理论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赵元任,其实每个试着去分析他音乐的人都显得有些无能为力。他的作品中不仅有音乐,有情怀,还有一样东西,那就是博学。他是一个语言学大师,音乐家,物理教授,哲学家,心理学家,你只要能想到的“家”,他都可能是这个行列里的大师。所以,这篇小文算是对大师的一种敬仰和歌赞吧。因为,要对他进行分析,我是望尘莫及的。
从元刊杂剧三十种及《元曲选》等明本杂剧看,元剧脚色的使用主要有旦、末、净三类,旦类名目有“正旦”、“外旦”、“贴旦”、“副旦”、“老旦”、“小旦”、“搽旦”等,末类名目有“正末”、“外(末)”、“冲末”、“副末”、“小末”等,净类名目有“净”、“外净”、“贴净”、“丑”等。从主次地位而言,“正旦”、“正末”的地位最为重要。理解“正旦”、“正末”,是理解元剧结构和元剧演出的关键。本文有关“正旦”、“...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是中国戏剧研究的开山之作,功绩之高,世所共知。本文主要从二十世纪学术史的立场出发,对《宋元戏曲史》这部学术经典逐章研读,论析王国维在戏剧起源、宋金杂剧、元杂剧、南戏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后来人对王国维的超越或者从他曾经达到的学术水准向下跌落;又从民族戏剧的研究立场和方法着眼,分析《宋元戏曲史》“外来之观念”、“史学家之家法”、“文学家之眼光”等三种思维路径对后来人产生的正反两方...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四十四年(1616),浙江长兴人臧懋循(1550-1620)编辑的《元曲选》初集、二集先后付刻,两集共收杂剧一百种,故后世多称“元人百种曲”。《元曲选》的编成付刻对后来有极特别的意义。在臧懋循编选元剧的万历年间,作为表演艺术的元人杂剧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元人杂剧主要赖《元曲选》及万历年间大量出现的杂剧选本获得文本样态的存在。元剧文本的整一性:形式整饬、曲白完整、情理通顺...
李开先《改定元贤传奇》做为现存最早的明刊元人杂剧集,其重要的文献价值自不待言。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1957)虽曾涉及此书,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多以为其独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所以不能不望洋兴叹。孙楷第、徐朔方等学者都细致比勘过现存各种元刊及明抄、明刊本元人杂剧,但因不能亲见《改定元贤传奇》,终引为憾事。而令人不解的是,多年以来尚未见有台湾学者论及《改定元贤传奇》,《改定元贤传奇》藏于台湾或竟仅仅属...
元剧“楔子”推考     元杂剧  楔子  套曲  四折       2013/2/22
楔子,顾名思义,是使主体结构愈加紧凑或严密的填充物。元剧楔子也应产生于元剧主体结构已完成之后。元剧之主体为情境各异的四套北曲,楔子则是套曲外的支曲,不含宾白。早期作家或出于叙事考虑偶然为之,后世渐多效仿,使用频率渐高,楔子遂几成元剧结构成分之一。与四套曲相呼应,元剧楔子亦由“正旦”或“正末”演唱,也独立地表现一种情境,故可视为元剧四种情境外的“第五情境”。元剧楔子反映了元剧以曲体结构为核心的根本特...
试论元杂剧的抒情诗本质     元杂剧  抒情诗       2013/2/23
从文学的一般意义上讲,我们给予元杂剧非常高的评价,因为它为古老的中国诗歌带来新的意境,初创了“戏曲”这种中国戏剧的新样式。但是如果从戏剧文学和戏剧艺术的特殊意义上讲,元杂剧还是十分幼稚,有待成熟的。除了四折为限、一人主唱这些外在的幼稚形式之外,文学的戏剧精神的缺乏是更重要的问题。
元代南戏概述     元代  南戏       2013/2/23
南戏是我国古代戏曲史上第一种成熟的戏曲形式。南戏自北宋中叶产生以后,到了元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元代南戏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前期,由于北曲杂剧的南移,南戏的发展受到了影响,但在与北曲杂剧并行流传的过程中,也与北曲杂剧产生了交流与融合;到了后期,南戏吸收了北曲杂剧艺术体制上的一些长处,并且由于文人的参与,在艺术上日趋完善,最终演进到了传奇阶段。
1913年1月,王国维终于完成了《宋元戏曲史》的撰写。此书最先连载于1913年4月至1914年3月的《东方杂志》上,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宋元戏曲史》的单行本。《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以及其他著述的撰写,似乎已经耗尽了王国维对于文学的全部热情,自1913年以后,他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经史学、古文字学的研究,直到1927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