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中国民间文学 >>>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中国民间文学相关记录658条 . 查询时间(0.441 秒)
2022年3月4日上午,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讲师、华东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梁珊珊应邀为儿童文学研究生带来一场题为“民间文化的田野调查”的线上讲座。本场讲座系“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成员丽泽童书社活动,由浙师大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吴翔宇教授主持,相关专业研究生到场聆听。
中国文化的起源是一个漫长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国有独特的地理形式、人文形式,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社会发展特征,人神共居成为其重要特点。凡是有人能听到、能看到、能想到的地方,都有神灵被体现出来,形成独特的中国文化景观。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文明的中心、重心,也不断发生变化 ,出现过多次转移。“一二三五八”是中国文化的结构特征,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被中华民族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详细的解说。这种特...
原始人的思想虽然简单,却喜欢去攻击那些巨大的问题,例如天地缘何而始,人类从何而来,天地之外有何物等。他们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便是天地开辟的神话,便是他们的原始的哲学,他们的宇宙观。不论任何发展阶段上的民族,一定有代表他们的宇宙观的开辟天地的神话。南非洲的布希曼族不知道耕种,也不知道火食,然而也有天地开辟的神话,说是一只大蚱蜢名叫Cagn的,创造了天地和万物。Cagn还有妻,名为Coti;他们怎样创造...
2021年11月9日下午,北京大学中文系陈泳超教授的学术讲座《从田野传说穿越历史心性》在文学院智慧教室举行,讲座通过视频连线进行。关于文本到田野的学术范式转换。陈泳超教授以山西洪洞“走亲”习俗(俗称“接姑姑迎娘娘”)为案例,探究民间传说在活态语境中演变的内在机制。由此,循序渐进地向同学们介绍传说动力学的理论观点,其中特别强调了“民俗精英”在传说叙事演变过程中发挥的关键性影响。
随着世界文化多样性观念的深入,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重视,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格萨(斯)尔》,《玛纳斯》,《江格尔》)已受世界关注。习近平总书记称“三大史诗”为“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9.9.27.)。在大力推动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格萨尔史诗通识读本:朝向地方性知识的现代性阐释》出版,适逢其时。
“僧伽降水母”原本是泗州的地方传说,自元代起,该传说被作家纳入戏剧、小说等俗文学创作,情节和角色更加丰富,传播范围亦有所扩展。近现代以来,作为“普遍性知识”的水母传说依托长江下游的忏文、宝卷等形式重新汇入“地方性知识”。与以往各类文本相比,当前仪式文艺中的水母传说一方面保留了明清俗文学的创作成果,另一方面吸纳了信仰叙事,在仪式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实际功能。降水母传说在俗文学中的流变以作家的编创和民间的...
基本信息:布依族,云南人。 1989—1993年,云南民族学院中文系攻读学士 1993—1996年,暨南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研究生 1996— 暨南大学文学院工作 2001-2004年,中山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研究生。
景颇族史诗《勒包斋娃》的诗学系统具有丰富的阐释可能。《勒包斋娃》所构建的象征隐喻世界和意象体系,展现了丰富的空间层次——认知空间、社会实践空间和人地同构的地理空间。在认知空间中,景颇族先民运用了心物不分、天人合一的原始-神话思维,反映其对世界、人类、诸神、万物生成原因和演变规律的感知演绎。在社会实践空间中,讲述范畴从神圣对象转向世俗对象,非神话的现实因素更多地在文本中流动。
作为对同母题歌谣进行系统整理与学术讨论的尝试,董作宾的《看见她》无疑是今天思考歌谣研究时难以绕开的起点。不论是歌谣母题比较范式的后继乏人,还是当代民间文艺学术格局中歌谣研究的相对暗淡,都在学术史定位与研究实践的错位中呼唤着对经典范式内在学术理路的反思。文章在现代歌谣运动的思想与学术互动的脉络中,探讨《看见她》的学理路径与方法得失。正是在为当下学界的歌谣研究提供镜鉴的意义上,这一交叠着传统学术与运动...
从1982年“非物质遗产”一词首次正式使用,到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的21年间,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逐步形成,并随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实施和发展被应用到各缔约国通过遗产项目申报机制促进国际合作的实际行动中。
形态学通常被视为研究事物结构组成的学说,但事实上,形态学的内涵并没有如此简单归一。歌德承认形态学的根本原则是理念,这种说法影响了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研究,而这历来为学界所忽视。阐明理念是形态学的另一层含义,既是对形态学的再还原,也是对故事形态学在何种意义上是形式研究的一次厘定。
中国民间叙事中包含着大量报恩故事,其中的女性形象大致经历了由“神(或妖)”到“人”的转变过程,报恩行为呈现出纯粹的报恩回馈和主动追求婚恋两种形式,这些皆借报恩女性的身体来实现。此类故事中女性身体的不同形态和功能反映了民间文化对女性身体的集体性理解,彰显出逐渐觉醒的女性主体意识。这一自觉、独立的进程相较于女性觉醒的常见过程呈现出特定的内容和主体性的异位。
王霄冰,女,1967年生于浙江省江山市。198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本科,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1991年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民俗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师从陶立璠,获法学硕士学位。1992年留学日本,在爱媛县松山大学学习经营管理学一年。1993-1997年任日本爱媛县国际贸易中心中英日文翻译。1998年前往德国波恩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修汉学,副修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和日本学,博士导师:顾...
将太阳与月亮视为天的眼睛是古人类的一种普遍现象,目前诸多语言依然遗留有日月与天眼的关系的痕迹,汉语也不例外。一开始不加区分将日月都叫“眼”,“眼”除了指眼睛之外,还具有洞、窟窿的含义,昆仑即窟窿的不同文字记音。月亮因其阴影看起来像有植物在上面生长,被古人想象为悬挂在空中的园圃,即悬圃,月亮也就成了昆仑悬圃,这便是神话昆仑。神话昆仑被附会到以析城山为主峰的王屋山(王母山)脉,神话昆仑转化为实际昆仑,...
2022年11月18日上午,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杨利慧教授的邀请,国家级非遗项目《八达岭长城传说》北京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池尚明老师通过腾讯会议,来到励耘班“民间文学概论”的课堂,为同学们讲授了题为“《八达岭长城传说》项目的概述、分类、特点与保护现状”的生动一课。本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活动也是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举办的系列活动之一,得到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项目...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