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临床医学 >>> 临床诊断学 保健医学 理疗学 麻醉学 内科学 外科学 妇产科学 儿科学 眼科学 耳鼻咽喉科学 皮肤病学 神经病学 精神病学 急诊医学 核医学 护理学 临床医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临床医学 院士相关记录269条 . 查询时间(0.804 秒)
2024年5月8日下午,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吉训明院士会见芝加哥大学助理副校长Katie Hrinyak一行,洽谈两校合作事宜。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外科学教授Michael Millis、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主任戈泽宁、项目主管李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普外中心主任栗光明、普外中心主治医师李文磊、首都医科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马路参加了座谈交流。
“介入医学作为一门在医学影像引导下进行的非直视诊疗学科,是与内科、外科并驾齐驱的第三大学科,也是心脏、血管、肿瘤等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且具有微创性、可重复性、定位准确以及并发症少等诸多优势。”近日,在第二十七届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心脏病学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指出,对于冠心病、缺血脑卒中、外周动脉疾病等以血管堵塞为特征的病症,介入医学以“疏”为治疗原则;对于肿瘤、动脉瘤、出血脑卒中等以增生或破裂...
黄家驷(1906.7.14—1984.5.14),江西玉山县人,胸外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我国胸心外科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33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35年到上海医学院任教。1941年赴美留学,获美国外科专家和外科学硕士两项证书。1945年回国,历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兼中山医院、上海胸科医院院长。1958年调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协和医科大学校长。曾任中国科...
2024年2月24日,由云南腾冲科学家论坛中心、腾冲市人民政府、温州医科大学、昆明医科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2024腾冲科学家论坛院士讲坛“健康中国,温泉医康养新思路”活动在腾冲举办。
澎湃新闻记者从相关方面获悉,我国创烧伤专业主要开创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原解放军第304医院副院长盛志勇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1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2023年12月21日下午,“王振常院士精准与智慧影像实验室”在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友谊医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王振常,北京市人才工作局联系服务处处长李欣,首都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呼文亮,市医院管理中心副主任郭胜亚,北京友谊医院党委书记、理事长辛有清,北京友谊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澍田,共同为实验室揭牌。
“作为一名医生,应该尽可能汲取广博的知识,不要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这样才能更好地造福患者。”2023年11月30日,一位跨越世纪的期颐老人,迎来了他从医执教75周年和他99岁的生日,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上海血液学研究所首任所长、1948届校友王振义。
“尽管我们近些年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数量有所增加,但必须承认的是,我们的医学科学研究水平与科技先行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在个别研究方向的个别点上有所突破,产出一些能发表在高水平期刊上的一流成果,但这些点还没有形成面。”在近日举行的第九届“柳叶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陈。
曹义海教授现任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终身教授。曹义海教授是世界公认的血管新生顶尖科学家,也是瑞典第一位晋升为医学终身教授的亚裔。曹义海教授被选为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 (2017),欧洲科学院 (2018) 院士,美国国家发明科学院 (2018) 院士
2023年11月22日,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北京友谊医院王振常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近日,美国护理科学院公布2022年度院士评选结果,授予北京友谊医院护理部骆金铠教授“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Fellow of American Academy of Nursing,FAAN)称号,以表彰她在护理管理、重症及老年临床护理实践、护理政策及公共卫生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骆金铠也是北京市属医院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护理专家。
总台记者从华中科技大学获悉,2023年9月28日,国际肝胆胰协会(IHPBA)官方宣布,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陈孝平荣获2023年度国际肝胆胰协会杰出贡献奖及金质奖章,他也是2023年度全球唯一获此殊荣者。
2023年9月28日,国际肝胆胰协会(IHPBA)宣布,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陈孝平荣获2023年度国际肝胆胰协会杰出贡献奖及金质奖章,他也是2023年度全球唯一获此殊荣者。
2023年9月18日上午,暨南大学束缚第一医院成功举办“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宝峰院士 慢病基础研究与转化院士合作实验室”签约仪式,与中国工程院杨宝峰院士顺利签署合作实验室框架协议,正式成立院士合作实验室。
在感染性疾病的科学研究中,协同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协同创新,我们可以扩大合作范围,整合临床病例、科研平台、人才骨干和经费投入等各方面资源。通过优化配置、补齐短板,不仅可以加快科研进程,还可以深入全面地认识其中的科学规律,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平。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