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临床医学 >>> 内科学 >>> 心血管病学 呼吸病学 结核病学 胃肠病学 血液病学 肾脏病学 内分泌学 风湿病学与自体免疫病学 变态反应学 感染性疾病学 内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内科学 缺血相关记录265条 . 查询时间(0.24 秒)
观察intermedin(IMD)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后血管生长相关因子缺血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受体Tie-2表达的影响。探讨intermedin对肾脏IRI的修复作用。 方法 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IRI组、转空质粒组、转IMD质粒组。大鼠右肾切除后1周,用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的基因转染方法将大鼠IMD真核表达...
目的探讨发生首次心房颤动(房颤AF)后冠状动脉缺血事件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543例患者首次发生房颤后的完整资料并随访2006年。观察冠状动脉缺血事件发生情况,及其伴随疾病并与无发生冠状动脉缺血事件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首次发生AF后随访4.0±1.2年后,有80/543例(14.7%),发生冠状动脉缺血事件,相关疾病有高血压、糖尿病、阻塞性肺病、高血脂等。结论 以往无冠心病的中老年患...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作特点及规律。方法:选择老年男性冠心病(Ⅰ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Ⅱ组)及冠心病同时合并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Ⅲ组)患者各66例,对其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动态心电图检出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主要为无症状心肌缺血(SMI);SMI发生率Ⅲ组>Ⅱ组>Ⅰ组(P<0.05),Ⅲ组的SMI总次数与Ⅱ组、Ⅰ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SMI 持续时...
脑血管疾病是一种高致残、高复发的常见病,严重危害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和生存质量,我国脑血管病居三大死亡原因(脑血管病、心脏病、癌症)首位,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60%~80%〔1〕。脑血管闭塞以后,缺血区血管增生,其增生的范围和程度直接关系到缺血半暗带血流的改善,影响神经元生理功能的恢复〔2〕。治疗性血管新生方法的出现,开辟了一条通向缺血性脑血管病再血管化的新途径〔3〕。采用生物学技术动员骨髓干细胞(B...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动态心电图特点。方法:对198例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常规心电图心肌缺血检出率低(18.69%),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检出率高(65.15%),主要为SMI;SMI发生高峰为上午8时,日间SMI发生明显多于夜间;睡眠及日间休息时SMI平均持续时间较活动时明显延长(P0.05)。结论: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SMI发...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PNS)对大鼠慢性肾缺血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PNS治疗组。建立肾动脉狭窄肾缺血大鼠模型,分别于造模后第7,28,45,60天处死大鼠。观察肾间质病理形态学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小管间质αSMA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IL2的含量、ELISA检测血清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的含量。 结果 模型组肾间质纤...
研究脑缺血时3'-甲氧基葛根素对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牛磺酸和γ-氨基丁酸的抑制作用,探讨脑缺血损伤再灌注过程中其对神经损伤的保护机制。 方法: 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利用脑微透析技术收集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中的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并3'-甲氧基葛根素灌胃治疗;HPLC荧光检测用药前后4种氨基酸的含量变化。 结果: 3'-甲氧基葛根素可降低缺血时脑组织中兴奋性氨基酸Asp,Glu的浓度,同时使抑制...
目的探讨阈下电刺激对大鼠缺血心肌细胞凋亡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Wistar大鼠32只分为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电刺激缺血心肌组、电刺激非缺血心肌组,每组8只。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在心外膜安置刺激电极,2个电刺激组均在心肌梗死第2天开始给予25 Hz、0.3 V电刺激,每天连续6 h,刺激5 d。运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心肌缺血再灌注(I/R)大鼠缺血及梗死面积的影响,阐明EPO对心肌I/R损伤的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在体大鼠心肌I/R模型,将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以6-0号丝线在冠状 动脉左前降支下穿过,不予以结扎;I/R组(n=8),以6-0号丝线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下穿过,并结扎,在结扎线中埋置松解线,45 min后,松解结扎线,实现再灌注; E...
目的研究经颅电刺激对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从神经可塑性角度探讨其机制。 方法将72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按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电刺激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正常组,采用线栓法制备短暂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后24 h电刺激组给予经颅电刺激。分别于造模后第3、7、14和28天采用前肢放置试验(FPT)和走横木试验(BWT)进行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微管...
探讨参附注射液(SFI)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第10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酶基因(PTEN)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表达的影响。   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SFI治疗组。Sham组丝线穿过冠状动脉前降支但不结扎;I/R、SFI组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再灌注120 min的方式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
分析研究早期干预治疗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68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68例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药物、视觉、听觉、触觉刺激,3次/d,15~20min/次,连续治疗6个月。结果 干预组患儿智能发育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运动发育指数比较,干...
慢性血管源性脑缺血疾病是神经外科常见病,该类疾病的动物模型有大鼠模型、小鼠模型和兔模型,可以用于低灌注所致慢性神经元退行性疾病、学习记忆力减退以及神经细胞功能改变等的研究。本文综述上述模型的制作方法,分析这些制作方法和模型的优缺点,并介绍慢性血管源性脑缺血的检测方法,探讨了各模型在临床慢性血管源性脑缺血疾病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研究常压氧疗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将30只SD雄性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和常压氧疗治疗组各15只,缺血90min后再灌注24h。采用TTC染色、伊文思蓝法和明胶酶谱技术,分别检测脑梗死体积、血脑屏障通透性及缺血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活性,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常压氧疗治疗...
目的 探索不同剂量及给药时间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的保护作用。方法 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对照组(IR组)、EPO-1组(再灌注时给药1 000、2 000和3 000 U/kg)和EPO-2组(再灌注前...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