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文学批评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文学批评相关记录1235条 . 查询时间(3.054 秒)
“二次元”的概念指明了当代社会生活的虚拟化与文艺消费者的沉浸倾向,但包含了一系列二元对立预设,与当代新媒介文艺发展情况不完全吻合。从新媒介文艺的审美机制来看,消费者是处于沉浸与社交之间不断转换的跨次元状态。从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来看,新媒介文艺作品不能简单判断为脱离现实(三次元),而是以虚拟性呈现了网络社会现实。从文艺的价值取向来看,二次元人群并不一定远离社会主流价值,而是以萌化机制表现了对主流价值的...
“数码人工环境”是几位“网生一代”学者提出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使网络文学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理论维度,一些长期含义不明、争论未决的问题——如网络文学的“网络性”、网络文学的定义、网络文学独立的评价体系等——获得了理论突破。这一概念的提出,也为学院派建立专业批评提供了新的动力和要求。一些任务和方法更明确了,如倡导“学者粉丝”立场方法的必要性、掌握“数字人文”方法的迫切性、建立“学院榜”的重要性,...
在新媒体语境中,网络文学批评不同程度地存在“垃圾论”误判、“鄙视链”自矜和“场域茧房”阈限等误区,并需要直面“巨量阅读恐惧症”和标准暂付阙如两大难题。化解网络文学批评困境,一是要有场域会通,在媒介融合中“破圈”批评壁垒;二是融合数媒与人智,借力人工智能更新批评方法,拓展思维空间;三是增强自律并规制他律,构建网络文学批评的优化生态,以便在纾解悖论中调适路向选择。
随着数字人文的兴起,以量化为核心的算法批评进入到文学批评领域之内。与传统批评的不同之处在于,算法批评将文学文本看作是以供计算的数据库,通过算法对词频进行统计与可视化,对文本的量性与结构关系加以分析。“定量”为主的算法批评与“定性”为主的传统批评方法的表象区别体现在批评媒介的数据化、批评实践的算法化、批评结果的可视化。隐性区别表现在“因果逻辑”典型和“大数定律”典型的区隔,以及围绕着语言“自明性”的...
“网络文学批评”包含两重含义:发表于网络的文学批评与对于网络文学的批评。发表于网络的文学批评由于特殊的传播速度形成相互激荡的狂欢气氛,并且导致答辩机制的消失。这种状况再度诱发由来已久的专家、精英主义与大众喜闻乐见的辩论。网络文学的批评表明,类型化的网络文学屏蔽了历史逻辑之后,细读式的文学批评基本失效。但是,“数字人文”开拓了崭新的研究空间,同时也带来另一些必须考虑的问题。
恩格斯晚年对“倾向文学”的批判产生了深远影响。就其对文艺的政治倾向与文艺真实的关系的思考,尤其是对文艺特殊性的强调而言,可以追溯到他“青年德意志”时期的文学实践,其中尤为关键者是他深入探讨的“现代风格”观念。在批评活动中,青年恩格斯实则将“现代风格”作为“理想风格”,并据之审视和批评当时的文艺创作。此观念在恩格斯后续的批评实践中转变为在文艺风格上推崇“莎士比亚化”、批判“席勒式”。总体而言,“现代...
回首2022年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之路,我们发现批评之眼比较鲜明地呈现出俯瞰、平视、回望、远瞩这四种姿态和角度,批评眼光背后凸显出强烈的求新求变意识,这既是时代发展使然,也是重构文学研究版图之需要。批评者扫描文学发展的新趋势、拓展和突破固有的研究边界、与历史进行深度对话、勾画未来文学批评的新面貌。
21世纪以来,以视觉占据感官主导地位的图像化运动,促使图像叙事逐渐走进文学研究的视野,文字排版、封面、插图和语图互文是图像批评的关键要素。图像批评不是对于传统文艺学美学批评方法论的否定或替换,而是基于新的文学叙事方法,文体自身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伴生物。随着新媒介技术迭代更新,文本解放和图像化运动的升级促使话语权力、传播媒介和大众阅读等要素发生体系性的变化。“读图时代”观看图像和审视图像叙事成为一种当...
讨论中国文学典范应凸显诗文文体、文学境界、儒学正统等几个基本要素。“美典”指在语言本身或以语言营造意在言外的优美境界上有独到探索与成就的诗文作品,“正典”指除美的探索与成就外,亦符合儒学正统意识形态、发挥经世致用功能的作品。此外,以传统诗文为核心,向上向子、史延伸,向下向词曲、小说扩展,这些作品与正典相比不尽符合儒学标准,与美典相比也不尽是纯粹抒情、美辞的文学,但因文学性突出亦被奉为经典。这些经典...
以“科学化”为核心追求的“学院派”文学批评文体的出现及流行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在目前的文学研究中已经出现了许多流弊。解决这些流弊不仅要靠强化学术规范,还需要这种文体的自我完善,重建和“文学化”文学批评文体有机融合的批评便是其自我完善的路径之一。这并非全面回归“文学化”文学批评文体范式,而是基于文学研究所具有的“准科学化”的内在属性,在以理性和逻辑的最大限度来理解文学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在科学和理性...
21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文体新变,一方面表现在学院机制和学院批评之成为问题并且导致了诸多不满;另一方面表现为在批评文体上具有充分自觉的人们突破学院机制的壁垒和学院批评的文体束缚,面向古今中外批评文体的丰厚传统,坚持和接续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富有成效和影响力的对话体批评,充分开放和多样化地实践随笔体批评。这些新的批评实践不仅取得了许多值得重视的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学院体批评”和“非学院体批评”的...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风起云涌、思想碰撞,构成了观念的历史;对这些观念的反思,将照亮中国文学批评的未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形成了理论和批评建设的热潮,当时所倡导的文艺上的“百花齐放”、学术上的“百家争鸣”,使文艺批评的理论和实践建设都有了长足的发展。50年代的文艺争鸣,以及当时出现的一些关于“现实主义”的批评观念,都是极其宝贵的。但是,这些积极探索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错误的批判。改革开放后...
《文学原理:作品论》是“文学原理”系列中的一部,该书中探讨了“作品在文学整体中的位置及其存在方式”、“文学的社会历史批评”、“作品与文本”等问题。
敏泽于1981年5月推出的76万字的《中国理论批评史》(人民文学出版社)后增订本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增订本113万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是自1927年陈钟凡先生《中国文学批评史》问世而标志着这一研究领域开创以来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三字以蔽之‚曰:新、博、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著既是本学科的一个总结‚又是本学科的一个新开端。”
文学批评要走出自我,与作品、作者、读者相遇合。对于作品,需要的是“走进”,即批评者要“走进”作品,全身心地投入作品中,体验和感受作品;对作者,需要的是“走近”,即批评者要“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钻研作者的思想;对读者,需要的是“走向”,即批评者要“走向”读者,他要像一个领航员,让读者明白作品的优和劣以及为什么优和劣。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