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1-44 共查到“知识库 德国文学”相关记录44条 . 查询时间(2.375 秒)
论赫尔曼•黑塞诗歌中的孤独主题
孤独 “自我” 个体主义
2008/8/22
赫尔曼·黑塞的一生是孤独的,从青少年时期的叛逆,到为战争孤独地呐喊,到转而探求从“我”走向“自我”的内部之路,他的孤独更多地是因为他的厌世心理在起作用。晚年的他试图走出孤独,但是始终没有做到,这些都与他一生积极寻求中国道家思想的慰藉密不可分。他最终超越了道家,但仅限于思想,行动上并没有做出任何实质的事情。本文试图从黑塞诗歌入手结合诗人的生平,探究诗人孤独内心的外在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哈姆雷特机器》的一种读法(三)
海纳·米勒 读法 哈姆雷特机器
2008/6/13
按照海纳·米勒在他的自传《没有战役的战争:生活在两种专制体制下》里的说法,他最初对莎士比亚发生兴趣,继而读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在上高中的时候。当时他读的就是《哈姆雷特》。他说他“用半生不熟的英语把《哈姆雷特》读了一遍又一遍”,说那样“去看一部优秀作品,在某个特定时期是非常有帮助的,不求甚解能让人得到更多,能让你有种更上一层楼的满足感。”
在几年以后开始、贯穿着几乎整个民主德国历史的戏剧创作生...
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德文)
2008/1/8
Es gibt Augenblicke in unserm Leben, wo wir der Natur in Pflanzen, Mineralien, Thieren, Landschaften, so wie der menschlichen Natur in Kindern, in den Sitten des Landvolks und der Urwelt, nicht weil s...
论悲剧性题材的理性基础(德文原文)
席勒
2008/1/8
Wie sehr auch einige neuere Ästhetiker sich’s zum Geschäft machen, die Künste der Phantasie und Empfindung gegen den allgemeinen Glauben, dass sie auf Vergnügen abzwecken, wie gegen einen he...
童话的生产——对格林兄弟的知识社会学研究
童话
2007/12/28
(“第二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学术讨论会论文提要)
格林童话自产生以来,一直是学者们常说常新的一个话题。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国外学者的研究已经使我们对格林收集民间故事的过程有了新的认识,但有关童话的一些根本性问题仍然很少被人论及。例如,格林童话是不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文学体裁?它们最初...
(德)汉斯·昆、瓦尔特·延斯:《诗与宗教》
2007/11/29
(德)汉斯·昆、瓦尔特·延斯:《诗与宗教》
三联书店出版。
[本书目录]
前言布莱斯·帕斯卡尔
《思想录》汉斯·昆
现代精神觉醒中的宗教瓦尔特·延斯
“确定性!确定性!” 安德烈亚斯·格吕菲乌斯
诗歌汉斯·昆
宗教改革影响下的宗教瓦尔特·延斯
“化剑为犁” 戈特霍尔德·埃夫赖姆·莱辛
《智者纳旦》汉斯·昆 启蒙进程中的宗教瓦尔特·延斯
“纳旦的思想一直就是我...
(德)汉斯·昆 (德)瓦尔特·延斯:《诗与宗教》
2007/11/29
(德)汉斯·昆 (德)瓦尔特·延斯:《诗与宗教》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1月。
【内容简介】;
本书在文章是以讲座为基础的,保留了口头传达的风格,其主旨在于,从17世纪以来的作家关于信仰在启蒙时代的可能性和界限的伟大对话中,揭示出一些恒常的和变化的东西,从这些对话可以看出,他们比职业的神学家和文学研究者显得更极端、更彻底,因此也常常更富于启发性。
在下面的篇幅里,《诗与宗...
“巴黎手稿”的当代意义
2007/8/29
19世纪40年代,26岁的马克思在流亡巴黎时写下了一些手稿。后人将这些残缺不全的手稿加以整理出版,取名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通常也称之为“巴黎手稿”。手稿出版后受到普遍重视。研究它的人不仅有政治家、革命家,也有很多学者,包括经济学界、哲学界、美学界、文艺学界等,甚至还形成了不同的学派。这种情况,大概在人类文化史上都是罕见的。一个半世纪以来,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共...
创造的热情与伟大的冲动——纪念席勒逝世200周年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纪念 席勒 200周年
2007/8/16
但我们最不需要的,是“创新的浮躁与功利的焦虑”。现在这个时代,现代性似乎在进行着一种恶性循环的膨胀,当年洪堡曾抱怨自己的时代说:“我们这个时代对物质的关注远胜于人本身,对群体的关注远胜于个体,对外在价值与功利的关注远胜于内在之美与精神,高雅与多元文化距离初始的纯一性越来越远。”
德国思想的东传轨迹及其省思
中华读书报 德国思想 传播轨道
2007/8/16
德国,是一个概念。我这里强调的,更是其在世界思想史进程中的概念意义。我在此处将德国作为一个独立的思想史范畴,来考察其思想传播的轨迹。
互为他者的西学与汉学———从《另一种西学》谈起(一)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德国资源 文化资源 中国文化发展
2007/8/16
本书以马君武、宗白华、陈铨、冯至四位留德学人的个案研究为基础,结合中德两国历史背景,追寻德国资源对留德学人的影响,研究留德学人在传播德国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揭示了中国现代留德学人寻求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方式及贡献。
互为他者的西学与汉学———从《另一种西学》谈起(二)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德国 西学 汉学
2007/8/16
《另一种西学》的书名本身就颇值得玩味。“另一种”?既然在提另一种,那就设定了已经有“一种”西学的存在。事实上,“另一种西学”就是针对学界中过于宽泛、笼统的“西学东渐”中的“西学”而言的。作者认为,因为各国的文化资源不同,对中国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所以应当把“西学”按照国别而分门别类。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德国这一对中国而言极其特殊的文化资源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异质文明的对话——布莱希特与中国文化
布莱希特 异质文明 中国文化 对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2007/8/16
在20世纪德国作家中,布莱希特曾以极大的热情研究和吸纳中国文化,并把它们运用于自己的文学创作。我把这种吸纳和运用称为“异质文明的对话”。本文目的在于全面考察、梳理布莱希特研究和吸纳中国文化的范围、目的、特点,以及布莱希特如何将中国文化的影响化于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念;同时也指出了布莱希特在一些问题上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以及这种误解对后世布莱希特研究者的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