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电子技术 光电子学与激光技术 半导体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电子科学与技术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相关记录60条 . 查询时间(0.385 秒)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张蕾课题组和美国田纳西大学教授David G. Mandrus合作,对手性磁孤子材料Cr1/3NbS2的临界行为进行研究,并取得进展。相关研究结果以Tricritical point and phase diagram based on critical scaling in the monoaxial chiral helimagnet Cr1/3...
近期,智能所黄行九研究员和安徽光机所赵南京研究员从电化学、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检测水溶液中Cr(VI)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将电化学方法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联用并结合微区液体排空装置实现对水中微污染物Cr(VI)的原位水下检测。该工作在利用光谱-电化学方法联用实现水下原位重金属离子的准确检测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分析化学》上(Analytical ...
近期,智能所刘锦淮和黄行九课题组的刘金云副研究员、孟凡利研究员等在国际经典期刊《催化剂》(Catalysts)发表催化敏感电子器件研究的特邀综述文章Catalysis-Based Cataluminescent and Conductometric Gas Sensors: Sensing Nanomaterials, Mechanism, Applications and Perspective...
非中心对称材料具有丰富的物理现象,例如在非中心对称的铁磁性材料中,由于存在铁磁交换作用和DM相互作用的竞争,在外磁场下将出现拓扑的磁斯格明子(Skyrmion)相。同样的,在一些非中心对称超导体中,由于其内部含有反中心对称的Rashba自旋-轨道相互作用,材料将展现出不同于常规超导材料的新奇性质,如理论预言其超导态可能会出现超导对自旋单重态和自旋三重态的混合特征等。
近期,固体所物质计算科学研究室邹良剑研究员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Warren Pickett教授合作,在新型含氢铁基超导体电子性质方面的研究取得新进展,发现掺氢使体系出现一个非常规的能带色散,导致在费米能级以下的特殊的范霍夫奇异性(van Hove singularity),可能有利于体系形成高的超导转变温度。相关成果发表在 Phys. Rev. B 93, 195148 (2016)上。
近期,固体所物质计算科学研究室邹良剑研究员与中国科技大学陈仙辉教授研究团队以及香港大学沈顺清教授合作,在静水压调控块体黑磷的电子结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证明压力下黑磷可以从半导体转变成狄拉克半金属,相关研究结果最近发表在《物理评论B》上【Physical Review B 93, 195434 (2016)】。
近期,固体所微纳技术与器件研究室叶长辉研究员课题组,在柔性超级电容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结果发表于Small杂志上(Small, 2016, 12, 3059–3069)。 柔性可穿戴式及便携式电子器件,要求驱动其工作的供能器件不仅能提供足够的功率密度及能量密度,还需具有良好的柔韧性。超级电容器具有较高的功率密度、循环稳定性以及快速充放电的特性,是一种非常有应用潜力的供能器件,然而较低的能量...
基于有机半导体的有机自旋电子器件近年来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和研究兴趣。最近,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的研究人员采用新型半导体材料,实现了高性能的有机自旋阀器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出版集团旗下的《科学报道》(Scientific Reports)上。有机半导体材料通常由碳、氢、氧等轻元素构成,其自旋-轨道耦合和超精细相互作用很弱,因而自旋极化可以保持较长的时间(自旋弛豫时间...
2015年2月10日,国际期刊《纳米快报》(Nano Letters)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田明亮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合作完成的最新科研成果:《铋单晶纳米线中表面超导电性研究》(Surface Superconductivity in Thin Cylindrical Bi Nanowire)。该工作通过对超细圆柱形铋单晶纳米线(20和32纳米)磁场下的电导测量...
纳米连接导线是未来纳米器件结构单元之间信号和数据传输的媒介,因此,选择合适的纳米连接导线一直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在半导体行业中,金属铜由于具有良好的导热、导电性能被广泛应用,但当金属铜材料被制成纳米尺度结构时,容易被氧化且变得不稳定,从而限制了其在纳米器件结构互连中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田明亮课题组和张昌锦课题组合作在单晶超导纳米线的超导体-绝缘体转变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Nano Letters 上。长期以来准一维超导体的超导—绝缘体转变(SIT)研究一直吸引着很多关注,但是对控制SIT这种转变的机理还存在争论。因为在过去的研究中,国际上大多采用热蒸发的方法制备纳米条带技术,基本上是研究单元素或二元合...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研究人员成功实现了高面密度硅微纳阵列的制备、阵列的剥离及无损伤转移,并在所获得硅微纳阵列材料的基础上,制作了具有显著光电转换性能及优异稳定性的太阳电池器件。硅作为现代电子元件的核心材料,在微电子、光伏、光电、热电、储电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硅微纳结构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硅微纳阵列的面密度是影响信息存储以及其它应用的关键参数,一般获得的阵列面密度在109/...
2014年3月12日至14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承担的课题“双腔同步全固化激光电源及输出能量稳定系统研究”通过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的验收。该课题成功为MOPA结构的准分子激光器提供低抖动全固化的高脉冲快放电电源,并实现了通过反馈控制系统实现激光输出能量稳定。该课题的成功验收为光刻机的零部件国产化打下基础,具有重大的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研究人员与中国科技大学微尺度国家实验室李群祥教授合作,从纳米金属氧化物晶面的角度设计对重金属离子的高灵敏电化学传感界面,其研究结果不仅提出了从源头上,即从晶面的角度、在原子级别上设计高灵敏电化学敏感界面的新思路,而且揭示了纳米材料增强电化学响应的本质所在。该研究成果近期被Nature出版集团的《科学报告》(Sci. Rep. 3, 2886; DOI...
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刘青松研究员课题组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Nathanael S. Gray教授课题组和Steve Balk教授课题组合作,开发了一种新型激酶选择性不可逆抑制剂BMX-IN-1,并发现该抑制剂和另一种激酶抑制剂MK2206组合后可显著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