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国语言 >>> 汉语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中国语言 语义相关记录76条 . 查询时间(0.108 秒)
有些词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描述同一个事物,会形成一组近义词。描述近义词时,可以从一个维度去寻找其相似之处,再从另一个维度去厘清差别。本文用多维度思路辨析“确实、实在、真的”,归纳它们在语义、句法、语篇等方面的表现及其规律,并做出理论解释。
闽南方言“不通”的出现早于“卜通”。前者在嘉靖刊戏文里已经出现,后者始见于万历年间,随即消失,直至20世纪以后再度出现。其中的肯定词“卜”和否定词“不”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分别对“通”所进行的肯定和否定。从历史和现实语料可以看出,“卜”和“通”最初的组合是出于语用的需要,而“不”与“通”最初的组合则是出于表义的需要。这时,它们都是松散的结构。之后,“卜通”和“不通”结构沿着各自的轨道不断地进行着语义上...
动词和形容词关系密切,表示属性是它们共同的语义特点,动作是事物的临时属性,性质则是事物的恒常属性。动形互转的本质是事物属性恒常性的变化,而连接二者的桥梁是不断处于变化之中的事物的状态。程度性是动词转类为形容词的决定性因素,能转化为形容词的动词通常是具有程度义的动词。我们以《现代汉语词典》中动形兼类的词为例,分析了汉语动词和形容词相互转化的过程,这不仅能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动词和形容词之间的关系,对动...
任荷著《“名词动用”与上古汉语名词和动词的语义属性》2020年7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入选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在上古汉语时期,“名词动用”是一种比较活跃的语言现象。本书从三个最关键的问题——动用的事实、动用的制约、动用的过程与机制——切入,系统、全面、详尽地考察了上古汉语中名词动用的现象。
张定著《汉语多功能语言形式的语义图视角》2020年5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入选2011年度商务印书馆语言学出版基金,纳入《中国语言学文库·第三辑》。语义图模型(Semantic Map Model)是近些年来语言类型学领域兴起的一种新的重要方法和工具。本书以语义图模型为框架,探讨汉语的不定代词、“工具-伴随”介词和实词多功能性三个专题。全书共五章。
2019年11月29日,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和语言智能研究院共同举办的“汉语句法语义分析暨汉语篇章结构语料库建设研讨会”在北语综合楼二层清常厅举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百度公司等高校院所及企业的业内专家莅临研讨会,为“句法语义分析”项目和“篇章结构语料库建设”把脉问诊。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杨尔弘教授主持了...
第七届现代汉语句法语义前沿研讨会于2019年11月8日—10日在广州举行。此次会议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和桂诗春语言高等研究院承办,来自中国内地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27位学者出席会议并做了大会报告,100余位师生旁听了本次会议。“现代汉语句法语义前沿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台湾清华大学语言学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刘丹青研究员的《刘丹青语言学文选》系列丛书包括《汉语句法语义探思录》《语序类型与话题结构》《从语言类型学到语言库藏类型学》《方言语法语音探知录》《语言的文化和应用视角》,其中《汉语句法语义探思录》和《语序类型与话题结构》已于201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其余三卷也在出版过程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胡建华研究员所著的Prominence and Locality in Grammar: The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Wh-Questions and Reflexives(《语法中的显著性与局部性:Wh疑问句与反身代词的句法和语义》)一书于2019年由Routledge出版社出版。这本英文专著基于生成语法理论,从句法-语义接口(syntax-s...
2019年6月22-23日,“汉语形式语义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当代语言学》和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外国语学部主办,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协办,来自国内外高校的近百名师生参会。
语言库藏类型学致力于从跨语言视角研究形式和语义之间的复杂关系,关注特定范畴特别是显赫范畴的超范畴扩张及语言之间的跨范畴对应。在范畴扩张的种种表现中,有一种常见类型是由库藏手段在使用中的限制条件所诱发的,即某范畴的语法手段因为使用中有某种语义条件限制,使得该范畴同时带上这种条件所代表的另一种语义范畴,本文称之为“寄生范畴”(parasitic category)。承载它们寄生的范畴则可以称为“宿主范...
很多学者都曾指出“为”在上古时期已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系词,既可引出体词性成分,也可引出谓词性成分,充任判断谓语,只是谓词性成分在谓语的位置上必需指称化。
本文所论述的双音节动宾式人体动作词语,是指构词形式为“V+O”,其中宾语为人的肢体或器官名词,动作则既可以看作是由人发出,也可以看作是由宾语发出的动作行为的词语,如“点头、摇手、眨眼、转身”等。以下简称人体动作词语。从语义类型来看,人体动作词语中有的只有单纯的字面动作义,属于词组范畴,如“探身、抬腿”。有的虽然目前还没有词汇化,没有衍生出抽象的词义,但是,动作执行者在发出这些动作时,多是因为有某种...
国际汉语词彙语意学研讨会(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 Workshop,CLSW)由中研院院士、美国伊利诺大学讲座教授郑锦全老师、北京大学俞士汶老师及香港理工大学讲座教授黄居仁老师共同倡办。自西元2000年起,连续18载,在香港、北京、台北、新加坡、厦门、新竹、烟台、苏州、武汉、郑州、澳门、乐山等地举行。西元2018年将迈入第十九届。CLSW19将于西元2018年5月26日...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