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生物医学电子学 临床工程学 康复工程学 生物医学测量学 人工器官与生物医学材料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生物医学工程 新型相关记录113条 . 查询时间(0.361 秒)
2021年10月20日至27日,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以下简称“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举办。“中心”研发的新型帐篷式BSL-3实验室(以下简称“帐篷实验室”)作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亮相成就展。
自2019年12月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球累计感染人数超过2.35亿,死亡人数超过480万。尽管目前各类疫苗已实现大面积的推广接种,但依旧没能阻止新冠疫情的此起彼伏。更为严峻的是,随着疫情的发展,新冠病毒也在持续变异,目前在欧洲,北美及亚洲等地区90%的主要流行株均为Delta(德尔塔)毒株,近期南京、扬州、福建和哈尔滨爆发的新冠疫情也正是由德尔塔毒株感染所致。截至目前,临床尚无相关的特效药物,而前...
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脑科学研究院赵冰樵教授研究团队经多年努力,发现一种被称为 “重组ADAMTS13”的药物可以促进脑卒中后血管新生和功能重塑,从而有效改善脑卒中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4月20日,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血液》(Blood)杂志,近期将作为封面文章刊登。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最近,未来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陈匡时教授课题组基于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FC)技术,发展了一种可以在纳米尺度下研究细胞内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新型成像技术。该技术克服了传统BiFC技术易产生假阳性信号的问题,并被用于在纳米尺度下解析宿主细胞重要蛋白质参与HIV-1病毒组装的工作模式。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学术期刊ACS Nan...
记者25日从天津大学获悉,该校李振教授团队联合南开大学丁丹教授团队,研发出像“夜明珠”一样的高效率、长寿命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该材料接受10秒以内的光照后可持续发光近半个小时,有望用于医疗领域,帮助医生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研究成果发表在材料学领域顶级期刊《先进材料》上。
韩国于2月27日正式开始在全国接种新冠疫苗。韩国疾病管理厅发布《预防接种实施方法》,允许继续使用疫苗药瓶中接种完额定人数之后剩余的药液,以免浪费资源。据报道,使用韩国企业开发的低药液残留设计的LSD注射器,每瓶辉瑞疫苗可接种的人数可从6名增加到7名。阿斯利康(AZ)疫苗可从每瓶10名增加到11至12名。
医用材料是一类具有高附加值的材料,目前市面上的高端医用材料大多依赖进口,价格十分昂贵,因此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高端医用材料迫在眉睫。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基于“藕断丝连”这一自然现象,深入探究了莲丝纤维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并受此启发研制出了一种可用于手术缝线的仿莲丝细菌纤维素水凝胶纤维(图1)。研究人员将细菌纤维素(BC)水凝胶加工成具有仿莲丝微米螺旋结构的水凝胶纤维(BHF...
医用材料是一类具有高附加值的材料,目前市面上的高端医用材料大多依赖进口,价格十分昂贵,因此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高端医用材料迫在眉睫。近期,中国科学院材料力学行为和设计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俞书宏院士团队基于“藕断丝连”这一自然现象,深入探究了莲丝纤维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并受此启发研制出了一种可用于手术缝线的仿莲丝细菌纤维素水凝胶纤维(图1)。
2021年1月9日,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干细胞中心邓宏魁课题组和徐君课题组在《Cell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Establishment of intestinal organoid cultures modeling injury-associated epithelial regeneration”的研究论文,在体外构建了具有损伤再生特征的新型小肠类器官。类器官(organoid...
近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王俊峰课题组对糖尿病候选药物FGF21进行改造后制成FGF21SS,糖尿病小鼠实验结果表明FGF21SS表现出更加优异的降血糖、减体重效果,具有良好的成药性,未来有望为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相关研究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国际专利保护,目前已与多家企业达成初步意向,共同推进临床试验和产业化工作。
近日,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尹斓与解放军总医院骨研所的学者合作发布了关于外周神经修复的最新成果——一种新型完全降解的自供电神经修复导管。长截段外周神经缺损的修复是再生医学领域的一个重大难题,即使通过目前最先进的显微手术进行修复,即采用自体神经移植移植,也无法使人体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完全恢复,同时还会增加供体神经支配区的发病率。已经有研究表明电刺激对神经再生有促进作用,但是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手段将电刺激...
传统癌症化疗在靶向性、耐药性、副作用、转移复发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近日,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赵燕军、王征团队设计了一种基于细胞铁死亡机理的新型纳米药物载体,其具有选择性、广谱性等特点,有望在对正常细胞“零损伤”的前提下,高效消灭实体肿瘤细胞,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纳米研究》(ACS Nano)杂志上,为人类战胜癌症带来新的希望。
可注射的生物可降解自愈合水凝胶由于其易操作、副作用低、高的药物包埋率以及可控的药物释放能力等优点,在肿瘤局部治疗中受到了很大关注。但是,目前报道的大多数自愈合水凝胶缺乏自我降解的实时损示踪监测能力以及肿瘤微环境响应的降解治疗特性,同时其生物活性需要进一步提高。近日,西安交通大学雷波课题组开发了一类新型柠檬酸基生物活性水凝胶材料,该材料具有稳定光致发光、可注射、自修复、温敏性、pH响应性等多功能特性...
化疗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肿瘤治疗方式,但是单分子化疗药物生物利用度低,治疗副作用大,给患者身心以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利用纳米技术将单分子化疗药物制备成纳米药物,可以实现化疗药物肿瘤靶向和可控释放,从而改善治疗效果并降低毒副作用,为实现高效低毒化疗带来曙光。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具有合成简单、结构可控、化学剪裁性和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是一种具有较好临床应用前景的纳米药物载体平台。科学家们针对肿瘤微环境...
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研发出一种物理特性与骨组织最为接近的钛合金,有助于制造高质量的移植体,以有效地修复损伤骨骼。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生物材料科学和工程》杂志上。钛是骨移植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但它有着严重缺陷。它的弹性、硬度和其他物理机械参数大大超过骨组织的参数。在许多情况下,这导致移植体保护骨骼区域受到的机械负荷过小,从而造成它逐渐退化。为了弥补这种材料的缺点,俄罗斯科研人员研究了一系列钛铌合金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