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文学理论 文艺美学 文学批评 比较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近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南阳作家群研究 中国各体文学 中国民间文学 中国儿童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世界文学史 东方文学 俄国文学 英国文学 法国文学 德国文学 意大利文学 美国文学 北欧文学 东欧文学 拉美文学 非洲文学 大洋洲文学 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5 共查到文学 新实践相关记录5条 . 查询时间(0.309 秒)
格萨尔史诗新实践,指向“活形态”传承的“生生不息”以及“动态性”发展的多样性。“新实践”在于特定历史情境下生成的新文化档案,以及格萨尔史诗陈述方式和实践层次的多样性,强调实验性、探索性和创新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口头传统”,从艺人说唱到书面文本,从集体记忆到个体创作,从传承形式的创新性转化到多样性实践, 格萨尔史诗传承新实践,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内在属性,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
1989年,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邓晓芒和易中天的《走出美学的迷惘》。1999年,《走出美学的迷惘》易名《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11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又推出了邓晓芒的一套“名家学术”,包括《黄与蓝的交响》(修订版)、《冥河的摆渡者--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实践唯 物论新解:开出现象学之维》三种。在不到20年之间,竟然两次再版,不能不让人感到《黄与蓝的交...
内容提要:作为易中天倡导的“新实践美学”的逻辑起点出发点“劳动”或“实践”,并非如他想像的那样是“在人文学科内不可再还原的”。按照本文的分析,劳动起码可以还原为身体活动和意识,而决定身体活动成为劳动的,就是意识。根据维柯的哲学,我们有理由支持一个更合理的假设,即原始意识即是审美意识或者艺术意识。 关键词:艺术;劳动;实践;起源;新实践美学 Abstract: Labor o...
摘要:当代文学理论中心出现两次转移,形成了两个中心——文本中心和主体(读者)中心。文本间性和主体间性是两次转移的深入发展,同时文本间性与主体间性又有着内在关联。文本间性本质上展现的是主体间性,而主体间性也要靠文本间性来言说,但“间性”的最终指向还是生活之源,无论文本还是主体的意义离不开生活的阐发。这样,主体和生活世界的实践关系重新凸现出来。只有在更高意义上再造融合理想与现实...
厦门大学的易中天和杨春时两位先生,在2002年第1期《学术月刊》上各自发表了一篇文章。易中天为“新实践美学”竭力申辩,杨春时与之针锋相对,提倡“后实践美学”,即反对把艺术或审美的基础或起源落脚在“实践”上,而是从“超越性”、“终极追求”或者“自由的生存”这个角度来寻求艺术或审美的本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