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临床医学 >>> 神经病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神经病学 新机制相关记录30条 . 查询时间(0.544 秒)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邱伟/汤常永团队联合美国布朗大学教授Alvin Huang研究发现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血液和脑脊液中CHI3L1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并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评分存在相关性。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进展》。
厦门大学医学院教授王鑫团队解析了唐氏综合征外周免疫与中枢神经系统病理的关联,为理解唐氏认知损伤的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2023年3月2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上。
癫痫是一种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高致残率,易造成意外伤亡,解析其精准发病机制并研发新靶点治疗药物尤为迫切。经典癫痫发作理论主要聚焦于神经元的“兴奋-抑制”失衡上,近年来研究发现“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的相互作用在癫痫发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2022年5月4日,国际顶级期刊《尖端科学》(Advanced Science)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线发布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沈璐教授团队、运动系统损伤修复研究中心主任谢辉教授团队题为“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Osteocyte-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Against Alzheimer's Disea...
TRPM2通道隶属于TRP超家族M亚家族,作为一种重要的体内氧化应激感受器,近年来研究表明其激活门控受到ADPR和Ca2+严格调控,并发现其介导了包括脑卒中,糖尿病,神经退行疾病和炎症反应等氧化应激相关疾病,被认为是上述疾病的潜在治疗靶标。然而,近年来关于TRPM2通道门控机制研究虽有了一定进展 (Wang et al., Science, 2018; Huang et al., eLife, 2...
2021年9月22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郑瑞茂研究员团队在Redox Bi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Nrf2-NLRP3-caspase-1 axis mediates the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Celastrol in Parkinson's disease”的研究论文。报道一种有帕金森病治疗潜力的天然药物化合物的抗帕金森药理作用机制,并揭示其药物...
2021年5月24日,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田瑞琳与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学者Martin Kampmann等在Nature Neuroscience发表研究文章“Genome-wide CRISPRi/a screens in human neurons link lysosomal failure to ferroptosis”,系统探究了人类神经元调节活性氧水平、应对氧化应激的机制,并意...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俗称渐冻症,是一种以脑运动皮质,脑干和脊髓运动神经元退行性改变为特征的进行性麻痹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ALS的核心病理改变为运动皮质及脊髓运动神经元发作,并伴随有星际变化,逐渐加重的肌肉无力,萎缩,肌束震颤,延髓麻痹及椎体损伤。 ALS的另一个典型病理学特征是脊髓下行运动神经元和交叉肌肉的神经肌肉接头的退化和功能丧失以及肌肉系统的萎缩和收缩骨折。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二型糖尿病能使阿尔兹海默病(老年痴呆)的发生率增加1.5-2.5倍,是老年痴呆发生的重要风险因素,因此人们提出阿尔兹海默病是第三类型糖尿病。但是引起糖尿病人群认知损伤的机制还不清楚。2021年1月7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申勇教授课题组在国际著名阿尔兹海默病协会的官方杂志Alzheimer's & Dementia:在线发表题为“Increased β-site APP cleavin...
慢性疼痛患者中约2/3伴有认知功能障碍,但二者共病的具体机制不明。中山大学疼痛研究中心主任刘先国教授团队的前期研究发现,神经病理性疼痛导致海马突触结构和功能受损是认知障碍的重要病理基础,而神经炎症反应(小胶质细胞激活和致炎细胞因子过表达)在其中起关键作用。但是,外周神经损伤如何诱导远距离大脑(尤其是海马体 )部位的炎症反应仍不清楚。
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分,对于神经元的发育、功能和健康至关重要,其功能异常直接导致各种神经精神性疾病。相对于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一般不形成典型的神经突触结构、细胞膜电兴奋性比较低,因此曾经长期被认为是“惰性”的组织,通过对神经元的支持、保护和营养等方式发挥作用。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是神经元质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脑皮层灰质区,DHA主要存在于质膜磷脂,但同时也可在磷脂酶的作用下从膜上释放下来,以游离方式或通过其衍生物参与多种信号转导。
近日,南京医科大学杨硕教授课题组发现多发性硬化症新的致病机制。研究者在小鼠实验中发现一种名为GSDMD的蛋白加剧了多发性硬化症的发展,对其进行抑制,则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研究论文在《实验医学》杂志上在线发表。据介绍,多发性硬化症多发于20岁~40岁的中青年群体。患者神经髓鞘破损剥落,继而导致脊髓、大脑以及视神经功能受损,患者神经系统残疾在发病一二十年后逐渐加重,丧失自理能力、失明甚至失去生命。
最近,浙江大学医学院李晓明教授团队在抑郁症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当地时间1月14日,国际医学顶级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五年平均影响因子33.409)刊发该团队最新研究成果“Cannabinoid CB1 receptors in the amygdalar cholecystokinin glutamatergic afferents to nucleus accumb...
《细胞死亡及分化》杂志日前在线发表了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命医学研究所廖鲁剑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利用原代培养的神经元,描绘了线粒体轻微损伤过程中依赖线粒体激酶PINK1蛋白磷酸化的动态图谱,揭示了帕金森病神经细胞死亡的新机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