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文学理论 文艺美学 文学批评 比较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近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南阳作家群研究 中国各体文学 中国民间文学 中国儿童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世界文学史 东方文学 俄国文学 英国文学 法国文学 德国文学 意大利文学 美国文学 北欧文学 东欧文学 拉美文学 非洲文学 大洋洲文学 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文学 文学遗产相关记录27条 . 查询时间(0.134 秒)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镌刻在血脉之中的文化记忆,也是地域文化的宝贵财富,我国自古就有对民间口头文学收集整理的传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古时,人们就看到了民间文学的勃勃生机,《诗经》、乐府以及宋元明清时期的词曲、小说,都广泛吸收了民间文学的成果。
2023年5月1日—5月3日,《文学遗产》辽金元诗文研究论坛(2023)暨“丝路纪行文学与文献”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遗产》编辑部、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江南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新疆大学、山西大学、内蒙古大学、湖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安徽师范...
2022年6月13日,《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版刊发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程诚老师理论文章《梁令娴与<艺蘅馆词选>》。
2016年5月23日,《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总目·河北卷》在北京发布。本书是“中国口头文学数字化工程”的阶段性成果,是“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内容的关键项索引,包含了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民间文学普查所得资料的篇目名录,分为神话、传说、故事、史诗、长诗、歌谣、谜语、谚语、歇后语、小戏、说唱11大类,总计120余万条篇目信息。当天发布的是全套书的示范卷“河北卷”,其他省的将陆续出版。
2015年10月16日,由南昌大学与《光明日报》国学版暨文学遗产版主办,南昌大学国学研究院承办的关于“‘文学的自觉时代’是不是伪命题”的中国文学史系列第三次云对话在南昌大学召开,光明日报国学版和文学遗产版主编梁枢、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方铭、南昌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周斌等学者参加学术云对话。南昌大学校党委副书记徐求真出席并致辞。原国家图书馆馆长、常务副书记詹福瑞教授主持。
2014年10月25—26日,2014《文学遗产》古代小说研究论坛开幕式在天津南开大学省身楼举行。南开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文学院教授陈洪出席并致辞。来自多所高校的四十余名古典小说青年学者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遗产》编辑部负责人参加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就不同的主题展开阶段性讨论,旨在推动古典小说研究的发展。会议由南开大学教授李剑国主持。
很高兴参加今天的纪念大会。事实上,我跟《文学遗产》也有三十年的学缘。刚才听了专家们的发言,大部分都是我的学长,而且很多我是有幸聆听教诲的。比如说徐公持先生在80年代跟我谈一篇稿子,虽然稿子没有采用,但徐先生写了三页密密麻麻的回信。正是这封回信,对我今后走上这条学术研究的道路产生了一种强大的推动力。我第一篇发表在《文学遗产》的文章,是陶文鹏、张奇慧两位先生编辑的,这对我的学术兴趣和学术自信心是一种很...
尊敬的各位前辈、老师,各位学长、同道,特别是今天下面坐的许多是我敬慕的大家、熟悉的朋友,一些人已经年未见,不能一一打招呼,在这里一并致意! 很高兴来参加这个纪念会。我曾跟随已故的邓绍基老师攻读古典文学博士学位,是文学所的学生。我供职的中国作家协会又与《文学遗产》有着特殊的渊源关系:1954年《文学遗产》创刊时,主办单位是中国作家协会古典文学部(两年后古典文学部撤销,《文学遗产》改由北京大学文学研...
首先必须说一句吉祥话:受中华书局总经理、《文学遗产》编委徐俊先生的委托,我代表中华书局,向《文学遗产》创刊六十周年大庆致以诚挚的祝贺! 中华书局与《文学遗产》可谓渊源深厚。该如何表述我们两家之间的关系呢?我昨晚在准备今天的发言时,为此颇费思量。
在庆祝《文学遗产》创刊六十周年的今天,作为一名自读书时代开始,就受到《文学遗产》关心和引领的古典文学研究者,我感到由衷的激动。这样的感受,并不仅仅属于我个人。许多年轻的学者、学生,他们今天虽然没有来到这个会场,但是,在微信里,在电邮中,他们转发着《文学遗产》创刊六十周年的各种纪念文章,表达着对这份杂志的祝福。有时,围绕一位前辈的回忆,围绕一张刊物的老照片,身在天南地北的朋友,会一起热烈地讨论,分享...
文学遗产》创刊已经一个甲子了。我们这代读着《文学遗产》长大的学者们在庆贺它的六十大寿时,难免会有无限感慨。因为我们的学术生命里程始终是伴着《文学遗产》同行的,尤其是在1980年《文学遗产》改为期刊以后,它见证了几代学人的成长和衰老,我们也见证了它的成就和辉煌。
文学遗产》创刊一甲子,这是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我们感激陈翔鹤、余冠英等前辈学人的创立之功,他们为国家文化事业留下了一份重要的遗产。我们也要感谢今天正为刊物奔忙的中青年一代,你们的付出将为历史所铭记,成为传承和发展这一份遗产的功臣。中国的文学遗产本身非常丰富,其中的宝藏采掘不完,提炼不完,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树立民族新精神的无尽资源。国家和人民都需要文学遗产,所以《文学遗产》杂志大有可为,前景无限...
感谢《文学遗产》能够让我这个年老且病之人来参加这个会。编辑打电话让我说几句话。前面两位发言人都是我在北京大学的学长,我想说的是,《文学遗产》对北大中文系学子们成长的一点体会。我是1955年到北大中文系读书,《文学遗产》是1954年创刊。我到北大读中文系,和很多读中文系的同仁不一样。我当时没有做作家的愿望,我也没想当诗人。所以到了北大以后,除了政治的干扰之外,我读的书主要是古代文学,这也决定了我未来...
前一阵,原文学所党总支书记王平凡同志找我了解几个事,例如王伯祥怎么进入文学所的,俞平伯进文学所以后组织上给他安排的研究工作项目是什么,等等。王伯祥已经92岁的高龄了,还念念不忘地要写回忆录,要为人民、为社会多做贡献。我比王平凡小十岁,我觉得,受到他的鼓舞,我也有必要整理我所知道的一些事情,以回忆录的形式把我经历的一些事情(尤其是尚不为人所知的事情)记录下来,告诉大家。我有义务做这样的事。下面我讲五...
文学遗产》创刊六十年了。我是它最忠实的读者,也是它最早一批作者之一。1954年4月12日,作为《光明日报》专刊的《文学遗产》周刊第四期上发表了我的习作《从神话传说谈到〈白蛇传〉》,从此我和《文学遗产》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的主编陈翔鹤先生,亲自到北京大学学生宿舍来访问,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和组稿,我们班有好几位同学就成了《文学遗产》的作者或通信员。早期作者中我们同班同学如李厚基、沈玉成、金申熊(金...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