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生物医学电子学 临床工程学 康复工程学 生物医学测量学 人工器官与生物医学材料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3 共查到生物医学工程 动态相关记录13条 . 查询时间(0.349 秒)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劳特伯生物医学成像中心胡战利研究员和医学人工智能中心梁栋研究员合作,在低剂量CT智能成像与动态心肌灌注CT成像技术领域取得新进展,接连在知名期刊IEEE Journal of Bio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2021年4月1日,《科学》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徐彦辉课题组的一篇研究长文,首次报道了包含TFIID的完整转录前起始复合物(PIC)结构,揭示了PIC如何识别不同类型启动子并完成多步组装的完整动态过程。
蛋白质笼(protein cage)是由蛋白分子以精确几何周期性排列而成的多面体笼状纳米实体,因其类病毒衣壳的精准结构与功能特性,在生物医药领域、特别是在基因递送和仿生病毒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得到学界深入关注。目前构筑蛋白质笼的策略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天然病毒或颗粒蛋白(如ferritin)的重组或后修饰,这种方法往往涉及繁冗的蛋白质工程化步骤;另一类是启动从头设计策略(de nov...
美国摩根大通第38届年度医疗大会(2020年JPM)于2020年1月13日至16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举行,基因组学工具和分子诊断公司在数千名投资者面前进行了演讲。仪器信息网整理了各家生命科学企业的动态。10x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Serge Saxonov没有提供有关第四季度财务业绩的早期观察,但指出该公司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的2019年收入为1.7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75%。该公司现在已...
2019年6月14日,南开大学分析科学研究中心—动态生物成像研究中心启动会在八里台校区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长曹雪涛出席启动会并讲话。南开大学分析科学研究中心—动态生物成像研究中心致力于生命过程动态生物化学信息的高效转换、获取及解析,将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建立一支多学科融合的科研团队,发挥化学、生物学、医学、物理学等多学科交叉优势,共同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研究中心将建设国际高水平研究平台,...
眼疾的诊断与治疗中发现,青光眼是高眼压及昼夜变化引起的视神经头变质,是导致失明的第二大主因。只有发现眼压异常升高并伴有视野缺损和眼底视盘改变时,才可诊断为青光眼。因此,眼压和眼底血管网络是诊断青光眼的两个重要参数。本文基于Goldmann压平眼压计原理,实现通过单次测量同时获取眼压值与眼底图像。以FPGA为核心,通过光学探头触压角膜完成眼压测量与眼底图像的动态采集。眼压测量通过Nios II嵌入式...
在近红外光谱的皮肤无创检测中,个体差异是一个相当大的技术难题。在血液成分无创检测中,个体差异包括毛发、角质层、表皮、真皮、皮下组织、肌肉、骨骼等。研究表明,个体差异随着个体不同而不同,是阻碍血液成分无创检测技术实用化的重要因素。文章提出了基于光电容积脉搏波的产生机理和傅里叶变换的检测血液成分浓度的新方法——频域提取法,这种方法可以消除测量中由于皮肤组织和肌肉组织产生的差异;提出了动态光谱的概念,从...
目的:对比研究静态加载和动态加载条件下股骨柄长度和横截面形状对股骨柄上应力及疲劳的影响。方法:由患者的股骨CT数据重建出股骨模型;设计了三种横截面形状(圆形,鼓形Ⅰ-鼓高8mm,鼓形Ⅱ-鼓高10mm),每种横截面的股骨柄分别有10种长度(40—130mm);分别对建立的模型进行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其中动态加载力为患者正常走路步态,利用动态分析结果进行疲劳分析。结果: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均显示鼓形横截...
科研成果名称:基因芯片的动态变温杂交检测仪 科研成果研究人:吴健雄实验室 基因芯片通过将大量的核酸探针固定的固体基片表面,实现对样品的高灵敏度、高通量检测。本项目涉及的动态变温杂交检测仪,通过实时监测温度变化过程中杂交荧光信号的变化,解决了大量探针杂交条件不一致的难题,提高了突变型芯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该仪器还可用于固液界面杂交动力学研究,为基因芯片的研究工作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科研成果名称:纳米分辨动态电场力显微术 科研成果研究人:巴龙 一. 简介 原子力显微术通过在样品表面扫描,得到样品表面的实空间拓扑结构, 因此成为对纳米以至原子层次表面结构分析的重要方法.传统原子力显微术只反映表面几何形状, 为了反应样品表面电学性质,发展了电场力显微术. 本项目在原有商用的原子力显微镜基础上,通过开发原有仪器潜力和配置新的附件和仪器,形成一套新的系统。利用该系统,我们可以...
医学三维动态超声实时体绘制           2007/7/25
医学三维动态超声实时体绘制
基于增强的粒子滤波算法的医学图像动态轮廓跟踪新方法
中值滤波是一种非线性信号处理方法,1971年由J.W.Jukey首先提出并应用在一维信号处理技术中,后来被二维图像信号处理技术所引用[1]。中值滤波对消除脉冲干扰以及图像扫描噪声最为有效,而且在实际应用中并不需要图像的统计特性,算法简单,所以近年来在图像处理领域应用广泛,是图像处理技术中最常用的预处理技术之一。但是中值滤波处理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图像边缘,特别是在处理一些点、线细节比较多的图像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