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新闻学与传播学 >>> 新闻理论 新闻史 新闻业务 编辑出版 新闻事业经营管理 广播与电视 传播学 传媒生态学 传媒教育 传媒政策与法规 传媒经济学 新闻学与传播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新闻学与传播学 传播相关记录191条 . 查询时间(0.394 秒)
秉持专业、开放、公共价值的标准,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专业委员会连续6年发布媒体创新案例。2021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包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国聘行动”公益项目、四川日报川观新闻客户端、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天目新闻客户端、陕西日报群众新闻网、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南风窗传媒智库、二更传媒、微信视频号、微信公众号“牛弹琴”。
2022年11月12日上午,第十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颁奖典礼在清华大学举办。十年来,范敬宜新闻教育奖累计评选出19名新闻教育良师,15名新闻教育良友和90名新闻教育学子奖获得者。本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良师奖授予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张征教授;良友奖授予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谢国明;学子奖授予武汉大学陈之琪、清华大学程雨祺、中国人民大学葛书润、南京大学李远浩、重庆大学马晓晴、复旦大学尚嵘峥、中国...
2022年11月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新时期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创新论坛”在线上召开。来自主办方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以及中国青年报、中国日报等学界和业界知名专家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演讲。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党的二十大开启了新时代新征程,在这一背景下,与会专家紧扣新时代新要求,围绕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学科建设、师资建设、课程建设、质量体系建设、实...
为满足当下人才培养需求,计算传播学实验室以“融合”为关键点,主要借鉴理工科实验室工作模式,通过联合跨学科师资、线上线下连接以及产学研互动等方式培养新一代计算传播学人才。
2022年10月29日,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协办的首届“全球发展与健康传播论坛”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全球发展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清华大学举办。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十二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论坛慈善公益伙伴、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全球政策与倡导总裁加吉· 戈什(Gargee Ghosh,线上),新华通讯社原副社长...
2022年10月14日下午18:30,北大国传系列讲座首讲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一层报告厅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胡正荣教授,为北大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学生以及其他校内同学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国际传播主题讲座。讲座由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王维佳主持,院长陈刚担任与谈人。
2022年10月11日上午,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召开所史编纂研讨会,正式开启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史编纂工作。编纂委员会主任由所党委书记方勇、所长胡正荣担任。编纂委员会下设课题组,方勇兼任课题组组长。课题组成员由所内部分科研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组成。
2022年9月27日上午,第二期“新闻传播学·国所论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举行。本期论坛以“刍议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问题”为题,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教授主讲。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胡正荣教授主持了论坛。全所四十余名人员现场参加,来自全国的三百位人员在线旁听。
2022年9月20日上午,“国际传播效果指标体系建构”专家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举行。中华广播影视交流协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党组成员李秋芳率队出席研讨会并讲话。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党委书记方勇致辞;会议由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长胡正荣教授主持;传播学研究室和舆论学研究室相关负责人围绕“国际传播效果指标体系建构”这一议题做了交流汇报,参会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研讨。
2016年,世界范围内“黑天鹅”事件频发,牛津词典将“后真相”(post-truth)作为年度词汇,认为新的媒体和信息环境改变了人们的认知和决策过程。西方知识界聚焦“假新闻”追踪与新闻事实核查,希望借此重塑信息传播秩序。然而,六年过去了,情况似乎变得更加糟糕,尤其在此次疫情期间西方新闻业表现出的信息失真、秩序混乱、立场先行、极化对立,似乎更加暴露了其新闻传播理论困境的根本性、彻底性矛盾。
2022年9月6日上午,“新闻传播学·国所论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正式开讲。首期论坛以“新闻传播学:实践挑战与理论回应”为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胡正荣教授主讲,所党委书记方勇教授主持,来自全所的四十余名人员参加。
全球治理格局正在发生迅速变化,世界也正在从单极走向多极,并进一步走向多个板块,与此相随的全球传播生态也在加速变革,这对正在积极开展国际传播的中国而言,既是重大挑战,更是重要机遇。
中国传播学的本土化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基于特殊的制度和文化环境,形成差异化的中国模式,强化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理论的概括;二是面对数字技术的变革,要站在全球传播发展的前沿,对中国数字传播发展进行总结、批判和建设,作出新的理论贡献。
中国传播学诞生的必要条件,是来自西方的传播学学理和立足中国实践逐渐成长的新闻学队伍,两者分别为中国传播学诞生的外部和内部要素,缺一不可。信息社会的到来、改革开放的启动和传播学人的努力,则成为中国传播学诞生的充分条件。传播学在中国的生长,体现了“天时、地利、人和”,即技术、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完美结合,这些因素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例如学科的建制化离不开中国的市场化,市场化带来了人才需求,而世界...
深度媒介化是媒介社会学的一个概念,已经清晰可见地体现在我们生活当中。从第一代互联网到第二代互联网,它的目标是要颠覆传统传播格局,实现自由信息的自由联通,目前这个目标已基本实现。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