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中国民间文学 >>>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知识库 中国民间文学相关记录369条 . 查询时间(3.409 秒)
《岁时杂记》作者吕希哲“食相门之德,既目击旧礼,又身历外官,四方风俗,皆得周知”,其著保存了许多重要的节日生活史料。“非日常”节日生活是“日常”生活的高度凝现,《岁时杂记》聚焦节日生活细节,关注具体而有趣的节俗、节物及节物的精美制作流程,这些微观生活叙述视角体现了宋人的节日审美与节日生活情趣。吕希哲对节日生活的记录与书写,既有文人诗词的雅致表达,又用世俗俚言俗语、谚语、咒语、俗说、世传等民间语言来...
体裁是民间文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话题,从视之为静态的文本分类规则,到视其为文本与主体之间循环运动的定位、期望、管理之系统,对其形象的塑造和阐发,自然地会衍生出对语境、歌手的关注。从吴语长歌与史诗的体裁异同辨析,到对歌手、语境的讨论,这些探索都推动着学者愈发逼近民间文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民间文学生活”。由此,歌谣研究从找寻“科学规律”转向了感受“经验生活”,从而使得民歌获得了更有张力的阐释空间。
食人习俗作为区隔文明与野蛮的一种表征,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被广泛记录。人类学家的研究多从身体隐喻与仪式实践入手来呈现食人习俗的象征意义;历史学家则力图回溯不同食人习俗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的具体意涵。广西中部的壮族至今在丧葬习俗中仍保留着食人传说的仪式文本与仪式实践。师公通过操演董永拒吃人肉的故事,既重塑了董永的形象,又在仪式中展现了孝道叙事的具体意涵。同时,依据富有张力的文本书写而展现的仪式实践与话语,逐...
受到西方“民”“民间”“民族主义”影响,同时亦承继中国本土“重民”思想,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仁人志士就关注民间文学;同时西方传教士亦关注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翻译。此间,除了“学术的”目的外,另一脉络,即民间文艺的通俗化实践也并行发展。1949年以后,民间文艺与大众文艺紧密结合,甚至有过合一趋势。本文结合肖甘牛的民间文艺搜集整理进行论述,旨在阐述民间文学的通俗化实践有着复杂的历史语境,...
民间叙事与作家文本互文、杂糅、叠合所产生的传承与创新效应,已成为藏族文学巨大的再生资源。格萨尔史诗的现代叙事诗歌写作,为史诗叙事性题材增添了主观抒情表达的客观陈述模式,《天子•格萨尔》是对藏族口头文学格萨尔史诗的一次创造性转化、重构和再创作实验文本,是又一部格萨尔史诗的“故”事“新”编。虽然新文本以格萨尔史诗的故事母体为叙事框架,但更多地蕴含了作者对藏族民间史诗《格萨尔王》的现代性阐释...
高尔基说,如果不知道人民的口头创作,就不能懂得劳动人民的真正历史。民间文学产生和传播的历史悠久,中国古代文献,保存了古老而丰富的民间文学,有的至今依然存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灰姑娘故事”最早的记录是我国唐代《酉阳杂俎》,至今仍以多种形式,流传在我国广西、广东等汉、壮民族间。民间文学风格独特,大都真挚、直接、自然,不装腔作势、不争妍斗巧。沙尔·费勒克说过,民俗的歌谣……是抒发人们的感情、思想、风俗...
《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是刘锡诚先生在从事民间文艺研究60年(1957-2017)之际推出的自选集,2018年列入“西部民间文化与口头传统精选系列”(郝苏民主编),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刘锡诚认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从五四前夜诞生以来,已成为人文科学研究领域里颇具中国特色、最有成就的分支学科之一。对于20世纪的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刘锡诚将“文学流派”与“民俗学流派”视为最基本的分野,他本人则旗帜鲜明...
在中国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版图上,地域符号与民间话语是一个混色涂抹的重要版块,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彰显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池莉、陈应松、刘醒龙作为湖北这方面代表性作家,他们的作品以地域鲜明的艺术世界、诗意重构的民间话语和风格各异的审美叙事,不仅开拓出地域文化的新天地,而且以重建民间话语的方式将文学鄂军的标识性符号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丰富了中国文学的本土经验。
民间文学作品权益保护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首先要区分民间文学作品的概念与性质,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形态,民间文学作品通常是指记录整理的文字作品。形成民间文学作品需要细致的搜集工作。因此在民间文学作品使用时应该有权益保护意识。针对文化教育利用、社会公益使用与商业利用的不同,规定不同的使用原则。参照著作权法制订民间文艺作品的著作权法,有必要,但需审慎。
在当代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中,神秘文化思潮是重要的一元。它唤醒了人们的奇特生命体验,也向科学 理性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它还在复兴的进程中一度跌入走火入魔的深渊。1980年代的文学,在反思历史悲剧中遁 入了关于宗教、命运、偶然的神秘感悟;在对于神秘文化的叩问中发现了偶然对于人生的积极意义,在重新认识民 间文化方面剔发了神秘文化的趣味性。
木偶戏又叫傀儡戏、傀儡子,石阡人称木斗斗戏、木脑壳戏,即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它在外部的物质形态、表演形式和内部的社会组织上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征;虽然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但现状堪忧,在传承与发展上需要尝试和实践各种科学合理的举措。
作者从云南彝族撒尼人的民间叙事诗《阿诗玛》整理改编的历史梳理出发,认为更多的学者只是从历史的角度切入民间文化的研究,这种研究态度形成了当今中国民间文化研究的两大取向:一是普同性倾向,漠视民间文化现象的地方性特点;一是社会进化论的线性视野,在潜意识中将民间文化看作是现代化的对立面。作者认为应关注民间的、边缘的或者地方性叙事,既是对历史和当下文化的一种实证态度,也能使不同的文化形态获得各自的生存空间,...
一个国家民族所创立、传承至今的游戏规则 , 对于该国家民 族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等国民性格的型塑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从游戏规则的视角来进行国民性的比较研究 , 在中国学界尚属新的尝试。本 文通过对日本将棋和中国象棋现行规则的比较 , 对日本人将善恶标准相对化 且唯强者是从等行为方式的特点、重视 “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尽职尽责 ” 的国民性格以及日中两国的社会流动特点进行了深入浅...
温州鼓词始于明代,清初逐渐流行,具有悠久的历史。温州鼓词与诗歌、新乐府、近代曲和杨柳枝词等均有关,承受了古乐衣钵,融合了民间小调,集中了在野文人与民间艺人的智慧。随着当前人们消费方式和生活观念的改变,温州鼓词艺术受到强势文化的侵蚀。传承温州鼓词艺术,不仅是保护温州的民间艺术,更是重建温州人文形象与精神内涵的需要。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