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国语言 >>> 汉语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知识库 中国语言 汉语相关记录635条 . 查询时间(0.22 秒)
本文在传统语法的框架下从句法成分功能出发,借鉴并汉化次级谓语(secondary predication)的概念,试图解释现代汉语补语难题。本文将传统语法中的补语依据其句法语义关系,分化为两个大类:一类主要是述谓句子主语和宾语的谓词性成分;另一类主要是谓语后面形容修饰动作行为的副词、介词短语以及时量和动量成分。前者为次级谓语,后者为后置状语。本文从句法功能上对次级谓语和后置状语作了分析和证明。
本文从共时与历时角度揭示了整体与部分关系在汉语构词中的突显性。汉语要指称部分可以用“整体+部分”式偏正复合词来表达,这种构词方式是随着双音化的发展而多起来的。在句法层面,也有一些特殊的格式适于突出表达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其特点是通过描写部分来说明整体,这些句式将整体和部分都放在突出的句法位置上。本文提出一个假设:一个语言的词汇与句法有着密切的关联,词汇组织中重要的、得到词汇编码的语义关系,在句法中也...
“重叠(+删除)”这简单有效的两步操作再加上这两种非特设的句法操作不同的限制性条件,可以统一处理反复问句各次类的生成,不仅可以反映与解释三个基本次类的多种本质共性特征和差异,还能从容应对其与汉语方言中相关疑问句式间的共性与差异。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不同类型的结构在生成反复问句各次类的能力上存在差异,双音节动词形容词强于单音节,带宾语的强于不带宾语的结构;不同次类的反复问句对要通过“正反重叠+(删除)...
空间形容词是对物体的空间量进行说明的形容词,包括“大/小、高/低/矮、长/短、宽/窄、厚/薄、粗/细、深,浅”15个成员。本文从维度、距离、方向等三个方面系统考察分析汉语空间形容词的空间量。空间形容词在维度突显上有强弱差别,在空间距离上有连续距离和间隔距离之分,在方向属性上呈现出有无之别和类型之别。
本文考察上古汉语的“夺取”类双及物动词,得出了如下结论。(1)“夺取”类动词可分两种:“夺”是(三元)非宾格动词,“取”、“受”为(二元)非作格动词。(2)“夺”字构成的双宾结构与“给予”类双宾结构之间没有结构上的差异。(3)能否用于双宾结构由动词的语义起决定性作用,动词的个性优先于句式的语义,上古时期所谓“与格交替”并不常见。
本文讨论汉语中的分裂不及物性现象,认为汉语中构成表层非宾格句的动词在语义上可以归纳出特定的类别。这类动词可界定为,符合词汇化和其他一些因素限制的,可解析为内部使因的,只能带弱施动性S的动作动词或含移位方式的动作动词,以及具有表示过程变化能力的非动作动词。
汉语是一种“话题突出型语言”的观点现在几乎已成定论。尽管有语料库研究证明,所谓“汉语式话题”句占全体句子的比例极小,汉语不应被认定为话题突出型语言,但这种观点未被广泛接受。本文作者将“汉语式话题”界定为无标记的非主语话题,发现这种话题可以由主语的领属限定语、附语、宾语(包括宾语的中心语)、主语补语转化而来。对于主语的领属限定语和附语来说,话题化的路径是省略(包括属格标记、介词和话题标记的省略);对...
本文探讨汉语空间量构式的历时变化,注意到:1)上古、中古汉语只有(A)“形+数量”没有(B)“数量+形”;B式初见于唐诗,大多还可以看作连谓结构,同时已发展为典型的空间量构式;宋元明清时期B式进一步发展,A式逐渐萎缩。2)典型的B式是名词性偏正结构,是通过重新分析从唐诗中糅合的连谓结构语法化而来。3)B式能够语法化并最终趋于取代A式,与相关构式(数量名结构、平比句)历史演变的类推有关。
汉语中存在一种使用比较普遍的转喻模式:用领有者转指整个领属结构,比如用“他”来转指“他的X”;或者用被领有者来转指整个领属结构,比如用“手”来转指“X的手”。这种转喻模式称之为“领属转喻”。这种领属转喻的出现受语篇制约,不出现的成分与话语中的话题同指。领属转喻在汉语的语篇中出现频率很高,说明汉语的句法高度依赖于语篇。
论元增容与施用结构(applicative construction)的关系很密切。国内有学者运用施用结构来分析汉语中类似于旁格宾语那样的动词后带非核心成分的结构。本文以班图语为比较的基础,分别从新增论元和动词原来宾语的属性、新增论元能否和动词原来的宾语共现、施用结构与介词结构之间的关系等三个角度进行讨论。文章指出,汉语中的相关现象与典型的施用结构存在着重要的差别,能否用施用结构来分析汉语的相关现...
不同语言类型的人在描述运动事件时所关注的运动事件成分与所选择的词汇和句法类型是不同的,那么不同语言类型的人在用第二语言叙述时是否也会受到母语类型特征的影响?这种母语类型特征的影响是否还会受到第二语言熟练程度的调节呢?本研究选取来自S型语言和V型语言的两组学习者,收集并分析了他们在用汉语叙述运动事件时的语料。结果表明汉语学习者在叙述运动事件时确实受到母语类型学特征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只体现在部分运动事...
通过对清代来华传教士马若瑟《汉语札记》一书中有关“标记”的研究,发现马若瑟已经有了较為系统的“标记”理论。其“标记”概念涵盖了词语内部层面、短语层面、句子层面、跨句层面;不仅有词类标记,还有语气标记、时态标记、关联标记等;涉及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平面。这具有相当的超前性和现代性。
本文考察了出土文献中汉字使用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从“多字多词”到“一字多词”、“一字多词”到“一字一词”、“多字一词”到“一字一词”等用字现象,进一步指出出土文献资料不仅反映了汉语字词关系的复杂性,也為準确认识汉语字词关系提供了难得的一手资料。
汉语状中结构的韵律模式展现了比动宾结构和定中结构更为复杂的格局,因而研究难度更大。本文着重考察了由副词作状语的状中结构的韵律模式,我们将所考察的副词分成三类,分别为只能修饰双音节谓词的a类、只能修饰单音节谓词的b类和既能修饰双音节也能修饰单音节谓词的c类。我们认为2+2式和1+1式是状中结构的基本韵律模式,并依据深重原则和左起音步两条规则进行分析。我们最终认为:由于状中结构的信息焦点表达不明,造成...
文献将接应代词分为三类:移位生成的接应代词(如Vata语疑问句中的接应代词)、基础生成的接应代词(如爱尔兰语关系结构中的接应代词)和“补救性代词”(如英语关系结构中的接应代词)。汉语关系结构中也能出现接应代词。那么,汉语关系结构接应代词属于哪一类?本文首先对比英、汉语关系结构接应代词的不同分布规律,以此证明汉语关系结构接应代词不是“补救性代词”,然后采用三个经典诊断性证据来证明它是基础生成的接应代...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