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中国现代文学史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中国现代文学史 鲁迅1相关记录20条 . 查询时间(0.328 秒)
中国鲁迅研究会成立于1979年11月14日,至今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本会是由从事鲁迅研究的工作者自愿结成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接受业务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本会宗旨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开展中国鲁迅研究工作,促...
“立人”是鲁迅始终如一的文化理念和价值立场,“中间物”则是“立人”的逻辑展开与言说方式;立人”的本质不在于“是其人”而在于“成为其人”,鲁迅对之进行了“取今复古”的质料式选择和资源性创设。“复古”是指在对传统文化“吃人”性质——主奴关系和专制威权予以摈弃的前提下,离析并择取了“天人合一”观中的人文精神血脉;“取今”是指吸纳西方“新神思宗”的那种“张灵明,任个人”的思想真谛和精神肌理,在“去其偏颇,...
本文从1920年代中国现代学术兴起的历史张力谈起,重点分析1920年代鲁迅所参与的几个重要学术问题的论争,包括"文化传统"问题、"进研究室"问题和"学术方法"问题,揭示学术论争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彰显鲁迅参与学术问题讨论独特的"非学术化"的姿态,即重视整体的学术指向,着力维持学术和政治的张力关系。
"蝙蝠"、"勃兰特"和"告警者"三种意象的产生,同鲁迅在上海时期接触的社会情形、思想生态以及个人的精神结构调整密切相关,它们作为鲁迅自我评价的一种符号化体现,客观上也是鲁迅为文行事的参照与要求。三个意象前后相继地出现,彼此之间存在着互生关系:从蝙蝠洞察黑暗的独特方式,进而引申出对革命前途的认识;从勃兰特牺牲的意义和价值,得出革命手段的运用原则;从告警者参与革命的动机和行为,看到革命队伍建设的危机。...
“左联”自成立开始,就成为中共党组织在文艺界的管理机构,它内部呈现一种“文学组织权力结构”。可另一方面,被尊为“左联”“盟主”的鲁迅并未入党,他对“左联”有与中共不同的期望和目标,他以其无以伦比的影响力形成了“左联”内部的“文学启蒙权力结构”。本文揭示了鲁迅在权力漩涡中被权力裹挟的过程,以及他本人在运用权力时的偶尔失控。
鲁迅有关“京派”与“海派”的言说,随时间与语境的变化前后略有调整,但观点始终保持着内在的连续性。他在做出“‘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的论断时,虽然也以具体的人事为基础,但总体上着眼于一种宏观文化现象的比较,上升到了一种带有超越性的文化批判。他在说“京派大师”与“海派小丑”、“老京派”和“小海派”时,却明显实有所指。鲁迅有关“京派”、“海派”的言说,既与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紧密结合在一...
鲁迅终其一生都十分重视国民的信仰建构,早在东京进行思想启蒙时,“信”就成为鲁迅想望他的“英哲”和“精神界之战士”的形象时的一个重要标识,也是鲁迅在研判宗教问题时的一个基本标尺。鲁迅对国民信仰建构问题的思考与阐述具有一个完整的思想理路:首先,鲁迅特别强调了个人信仰的自由性质;其次,鲁迅认为国民信仰建构的关键在于诚实;再次,鲁迅特别强调了信仰践履中的认真态度。鲁迅还塑造了一些真正的信仰者形象,以他们无...
本文意在考察以来华留学生为代表的当下外国普通读者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接受。对来华留学生进行的长达2年的研究发现:留学生在看待作品时多采用更为普遍的人类(性)视野,更关注作品中的社会描述,文化价值观影响期待视野,文化的差异导致理解的多义。留学生所建构的不是以时间为经、作家为纬的坐标式文学史概念,而是由不同人物与不同风格所构成的群体景观。他们以人类在人性和情感上的共通性为桥梁打通并拓展与中国现代文学进行...
《藤野先生》的精神内涵内在地联系着作为整体存在的《朝花夕拾》,而《朝花夕拾》的意义构成又是联系着整个鲁迅世界的。这意味着,对于《藤野先生》的考察当置放在“鲁迅世界——朝花夕拾——藤野先生”的整体视镜下去展开;自觉地运用这一方法阐释《藤野先生》的内涵,是本文的追求。依据对“鲁迅世界”的特定领会而展开的对《朝花夕拾》的整体性阐释,在一个角度上水到渠成地达成了对《藤野先生》的一种特定阐释:《朝花夕拾》是...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五四人重新分化与聚合,语言变革便更具文化身份的隐喻性。这一轮的语言之争不仅标示着知识者文化身份的转移,也预示着新的“权势身份”的生成,其间鲁迅的语言观也既有存又有变。鲁迅、胡适等能撇开分歧借《中国新文学大系》重新联手,是这些“被挤成了三代以上的古人”在自我反省中对新文化和新文学“正统”地位的重新强调,也是对各自“新权力话语”的探寻和确认。本文以鲁迅为个案,研究语言主体...
鲁迅在南京求学时学的是采矿,主要接受的是西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1902年到日本留学在弘文学院时主要是学习日语和物理、化学、生物等中学基础知识,1904年到仙台医专所学的是德语和医学基础知识。所以他与李大钊、胡适、吴虞等人对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人文知识的接受方式所有不同,他们或学政法或学哲学,在课堂上直接接受过西方社会科学教育,而鲁迅对西方人文社科知识的接受主要是通过自学得来的。其中阅读报刊...
鲁迅史学观概要     鲁迅  史学观  野史  考辨  史学素养       2009/11/9
鲁迅重视野史杂说,认为所谓的正史由于受官方意识的影响,历史的真相往往被遮蔽。由于考证是了解历史真相的重要手段,因此鲁迅在整理古籍以及从事文学创作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考辨史实,反对主观或片面的判断。鲁迅主张治史应以服务于现实为目的,并以破除旧文明、创造新社会的观念为主旨来评判历史的得失。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深厚的史学素养。
鲁迅之死》     林语堂  鲁迅之死       2008/12/18
民廿五年十月十九日鲁迅死于上海。时我在纽约,第二天见Herald-Tribune电信,惊愕之下,相与告友,友亦惊愕。若说悲悼,恐又不必,盖非所以悼鲁迅也。鲁迅不怕死,何为以死悼之?夫人生在世,所为何事?碌碌终日,而一旦暝目,所可传者极渺。若投石击水,皱起一池春水,及其波静浪过,复平如镜,了无痕迹。唯圣贤传言,豪杰传事,然究其可传之事之言,亦不过圣贤豪杰所言所为之万一。孔子喋喋千万言,所传亦不过《论...
在关于殖民都市上海的镜像描写中,现代作家鲁迅的体验和书写无疑具有标本式的意义。展开对鲁迅及殖民都市上海的关系研究,不仅可以观照一种崭新的极富创造性的城市文本,丰富物理意义的上海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能通过鲁迅对上海殖民时代众生形态的刻画,接触到一个别样的殖民都市上海,感受到一位“波西米亚”气质的“浪子文人”复杂而浩渺的伟大心魄。
《新女性》〔2〕八月号登有“狂飙社〔3〕广告”,说:“狂飙运动的开始远在二年 之前……去年春天本社同人与思想界先驱者鲁迅及少数最进步的青年文学家合办《莽 原》……兹为大规模地进行我们的工作起见于北京出版之《乌合》《未名》《莽原》《弦 上》〔4〕四种出版物外特在上海筹办《狂飙丛书》及一篇幅较大之刊物”云云。我在北京 ...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