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文学理论 文艺美学 文学批评 比较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近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南阳作家群研究 中国各体文学 中国民间文学 中国儿童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世界文学史 东方文学 俄国文学 英国文学 法国文学 德国文学 意大利文学 美国文学 北欧文学 东欧文学 拉美文学 非洲文学 大洋洲文学 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库 文学 诗学相关记录168条 . 查询时间(0.111 秒)
刘晓旭:陈望道的诗学     陈望道  诗学  韵律  诗律       2022/2/21
陈望道存世文章中,文学作品极少,小说和散文仅有6篇,而新诗则有22首,大部分创作于1921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望道同其他当时的进步知识分子一样,试图从语言文学方面探索出一条教育、拯救国民的道路。20世纪20年代前期,陈望道编辑《民国日报·觉悟》,关注中外诗坛的动向,在该报上多次讨论关于新诗韵律的问题;20年代后期,陈望道执教于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写作《修辞学发凡》,其中也体现了其诗学...
作为民俗学、人类学、文学等学科重要的研究对象,西部民族地区传统歌会研究长期以来囿于个案基础上的民族志描写和文化分析,亟需可打通个案之间学术联系的整体性研究范式。交流诗学模型首先通过对海默斯精神遗产的学术重估,综合民俗学、人类学、语言学等相邻学科对于口头艺术的研究方法,从而在传统歌会研究中探索一种以交流为中心的综合性理论范式的可能性。
当代思想发展出一种独异性诗学谱系。这一谱系从起点上展开建构与转变两种不同取向,在对以结构主义为代表的主流语言论的不同态度中贯穿事件论,又以后一取向尤为显著。欧陆事件思想家围绕后一取向的论争,在两个关键分歧点上形成“独异”的内涵,并通过反思建立在主流语言论基础上的理论批评文化这一问题意识,自然延伸到英美学界。后者从非偶然、非唯一与非光晕等角度廓清“独异”的外延,辨析其康德主义渊源及自由观,引出其相互...
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文化数字化加速发展,生成当代世界万花筒式的社会文化关联域,比较文学进入了多元混杂与动态生成的时代。同时,近年来数本英文间性研究专辑面世,一系列以“间性论”(Interology)为主旨的国际会议召开,丰富了学界关于文本间性、主体间性、文化间性的文艺美学内涵。这促使我们反思比较文学现状与局限,加强跨界理论与间性论研究,由此尝试建构跨语境诗学
《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是刘锡诚先生在从事民间文艺研究60年(1957-2017)之际推出的自选集,2018年列入“西部民间文化与口头传统精选系列”(郝苏民主编),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刘锡诚认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从五四前夜诞生以来,已成为人文科学研究领域里颇具中国特色、最有成就的分支学科之一。对于20世纪的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刘锡诚将“文学流派”与“民俗学流派”视为最基本的分野,他本人则旗帜鲜明...
1982年7月15日,时值瓦尔特·本雅明诞辰九十周年,由罗尔夫·蒂德曼编辑的本雅明遗著《拱廊著作》(Das Passagen-Werk)正式面世。这部巨著分上下两卷,共计1354页,上卷书末印有16幅插图,全书正文计1003页,正文前有编者撰写的引言,正文后有编者作的详细注释,其中包括该书的诞生史。该书的英译本为《拱廊计划》(The Arcades Project),汉语的节译本有刘北成迻译的《巴...
冯班开辟了一种由晚唐上溯齐梁的诗学路径。他在学习齐梁诗风的同时,也注意到它在晚唐的复兴,这种纵向的诗学视阈使他更容易捕捉到晚唐诗人对齐梁诗风的新发展,并最终由晚唐李商隐诗入手向齐梁复归。冯班将李商隐的七言无题诗视为以晚唐为体、以齐梁为用的诗歌典范。他不仅较早用"比兴"观去解释李商隐无题诸诗,也以比兴观念为指导创作七言无题诗。这种新的齐梁诗风,可以看作一种独具特色的"晚明齐梁体"。
"万物一体"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的观念,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表述。当代著名哲学家张世英提出"人—世界"的在世结构,就是以"万物一体"为其思想资源的。"万物一体"作为哲学命题由宋代思想家张载、程颢明确提出,而作为仁学的基本内涵,却是从先秦儒家经典中发源。道家哲学也从另一系统进入这一命题的汇流之中。本文从哲学角度梳理了"万物一体"的基本意蕴,又由此生发了其对独特的中华美学气质的生成路向,并进而阐发...
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专项工程之一,2015 年11 月2 日,由江汉大学现当代诗学研究中心、《江汉学术》编辑部主办的第二届“教育部名栏·现当代诗学研究奖”颁奖仪式在北京“大成路九号”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台湾逢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韩山师范学院、《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心、中国计...
在骆一禾众多的诗歌作品中,《大黄昏》一诗不容忽视。于1984 年4 月创作的《大黄昏》一诗,不仅是第一首直接以其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意象——“黄昏”来命名的诗歌,更是从文明视野俯瞰华夏文明的发展,饱含诗人深刻的文明思考和忧患意识,展现了骆一禾关于“文明黄昏”的思考,以及其对诗人形象与使命的期许和寄寓。骆一禾以独特的意象群构筑了其诗歌王国,自成一体,相互映照,使其诗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解性和对话性。《大...
晚清至“五四”诗歌由旧而新的变迁,既源于语言形式的构造也出自现代经验的催逼,但如何理解文类内部和外部的错综关系,避免把它们或割据式地单独处置或牵强地缝合粘连,实为把握该时段诗歌的关键和难点。“言说方式”因而作如此构拟,即现代性的运作被语言“知觉”时即成了内部与外部的混融,它寄身于形式与经验交织的纹路中,改变诗,也被诗所改变。据此,“言说方式”必须挣脱静止的、惰性的结构,为从根本上克服时间性难题这一...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其他古代的文本一样,因年代的久远和文本的残缺,令今人阅读理解起来感觉困难重重,甚或出现严重误读的情况。历来各种学说为"悲剧快感"提供了不同的解释,与其相连的"怜悯"和"恐惧"这两个词一直成为学术的竞技场,各类解释"累层"起来可以构成一部"悲剧快感"的演变史。本研究尝试不受"悲剧快感"演变史的束缚,从古希腊时期对"痛苦的欢笑"的共识及亚里士多德有关快乐的理论出发,结合他本人在《...
晚宋江湖诗派取法晚唐,晚唐体卷土重来。杨万里倡导的“晚唐异味”,经姜夔、四灵转接传承,逐渐凝定为江湖诗派的诗学取向。他们以晚唐济江西,带有诗风变革的明确意识,却走向了师法晚唐贾岛、姚合等几位中小诗人,呈现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狭深取向。有鉴于此,江湖大家戴复古倡导效法陆游,江湖诗宗刘克庄在肯定杨万里的同时,亦刻意倡导取法陆游。戴、刘借鉴吕本中矫正江西诗学“以苏济黄”的诗学模式,倡导“以陆济杨”...
在1980年代的十年间,中国大陆的文学、艺术、电影、政治书写经历了一场河流话语的大爆发,这股“河流热”既记录了1980年代社会、文化、美学,以及政治征候与创伤,更彰显了后毛泽东时代民族理想主义冲动的社会—文化想象。这股“奔向大河“的冲动与书写尤其激励我们去追问与此相关的一连串问题。为了阐明这些问题,笔者提出“水缘诗学”(poeticsofnavigation)作为一种分析性概念来考察在海子、骆一禾...
在中国古代赋学话语中,“源于诗”是一个经典的赋源表达,从班固的《两都赋序》一直持续到清代末年,历代赋论者无不如此。亘古不变的叙述凸显出赋的讽谏和颂美情怀,大多非关赋的起源的文体阐释,而更多焦虑的是赋的政治地位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诉求。魏晋以来的体性之辨,尤其是元明两代,赋论者多认定赋“属于诗”,瞩目于赋的“诗”性面相,开启了赋学批评由政治内涵向诗学话语的嬗转。除却唐宋以来的辨体批评这一重要的内在驱动力...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