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国语言 >>> 汉语研究 >>> 汉语词汇 >>>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库 汉语词汇相关记录180条 . 查询时间(0.713 秒)
“介词+X+方位词”这一格式,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里有较大争议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一格式的性质我们认为,格式中的“方位词”已经不是独立使用中的方位词,而是一个兼有方位词、半方位词、非方位词性质的词。其发展道路是由方位词变非方位词,走汉语语法化道路。这一格式也是一个介宾结构。对这一格式中“方位词”隐现问题的研究,通过重点评述樊海燕《现代汉语方位词隐现问题研究》一文,说明问题实际远未得到解决,还有待于广大...
汉语词汇传承至中世的日本后,许多词汇的内涵和用例都发生了不同于母体国的变异。如日僧策彦周良所撰的日记《初渡集》中“东坡”、“丁丁”、“庐陵”、“烟景”、“一指”及“买臣”等词语虽皆源自中国,但已明显有别于我国同时期的用法,词义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点: 一是新思想、新文化输入之结果;二是某些词汇一旦离开母体,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就发生了变化,所以原来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信息易被摒弃或...
在现代文献中,''汉籍''一词出现频率颇高,却罕有辞书收录之。学界均以''汉籍''指称中国典籍,然此义项非中国固有。在中国语境里,扬雄《方言》最早使用''汉籍'',尔后从魏晋至隋唐,再经宋元至明清,汉籍即''汉代典籍''之义项传续有千余年。在日本文脉中,''汉籍''相对''国书''而言指中国书籍,相对''和书''则泛指汉文典籍,又相对''佛书''专指儒学经典。现代汉语中的''汉籍''既传承古汉语基...
以“的”字结构为核心的最长名词短语是汉语最长名词短语的一个特殊子类。以该短语的自动识别为基础重新分化了汉语MNP 的识别任务。在考察其结构和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先识别右边界,识别成果参与左边界识别”的策略,并使用边界分布概率模型分治了左右边界。实验基于85 万字的新闻语料上进行训练,并在42 万字的同质语料上进行了开放试,取得了80.63%的正确率和75.68%的召回率。
情感与汉语敬称——古汉语中的“敬语转换”研究。
通过大量材料的列举分析,对蒲松龄《聊斋俚曲集》中“撮”、“腔子”、“分头”、“圆成”四个词语的确切含义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考释,对《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及其他著作就“撮”等词语解释的漏误和不当进行了补充及辨正。
重庆地名的通名十分丰富,且地域特色十分明显。自然地理实体通名超过通名总数的一半, 这与重庆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有很大关系。沱、浩、梁、岗、!、垭、碛等是非常具有重庆地域特色的地名通名。
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
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语音还是语法教学都离不开词汇。可以说,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融会于各门课程教学之中,贯穿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始终。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词汇有两大分野:一种是“接受性词汇”,一种是“使用性词汇”。①相对于“接受性词汇”而言,“使用性词汇”要求语言习得者在接受、理解的基础上,搜索、选择并转换成相应信息,最终形成交际模式。本文讨论的对外汉语教学中...
根据汉语史,着重对文言词较多的活用情况加以归类论述。指出陈承泽 的“致动”、“意动”词用法是他的创见。而300年来,尤其近25年来,新编的大型和通行的四种语文辞书,对词类活用问题仍无统一处理的定论。要解决此类问题,实有待专著的编定与学术界的认可与赞同。
本文钩稽文献史实,对数千年来有关汉语口语和书面语基本结构单位的种种相关名称及其嬗变情形详加考证。先秦以至于远古,用“书”“书契”“文”指称文字;用“名”“言”指称口语基本结构单位;“词”“辞”跟语言单位相关而有别。“文字”并称肇于秦,“字”之名盛于汉。口语与书面语结构单位具有相通性。在上古,口语结构单位名称“名”和“言”,可移称文字单位。秦汉后书面个体文字单位“字”,亦可移称口语单位。现代汉语以“...
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著名的《语言论》一开始就提到了一个古老的命题:“柏拉图(Plato 公元前427-347年)在他的对话集《Cratylus篇 》里讨论了词的来源,特别提出事物及其名称之间是否是自然的和必然的关系,还仅仅是约定俗成的结果这个问题。这篇对话使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名实相应论者’(Analogists)和‘名由人定论者’(Anomalists)之间长期的争论(见袁家骅等译,语言论,p.2...
《上博(七)》字词补说二则     上博           2009/9/23
简文中的「A」字,写作 形,原整理者隶定为「 」,读为「望」。[1]复旦(2008a)改释为「暑」。大概认为此字除上部「日」外,剩下的部分跟《上博(三)•彭祖》简2的「 」的下部一样,而后者有人认为是「者」。[2]其实,「 」的下部与「者」的写法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彭祖>此字仍然不能认识,《吴命》此字能否释为「暑」就很成疑问。况且释为「暑」,放在简文里也读不通。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吴命》第8号简末句: 寡人问左右:“孰为师徒践履陈地?以陈邦非它也,先王 大姬之邑。” 其中“ ”二字,原考释者释为“姑每”,读为“姑緐”,以为指吴王“诸樊”。【1】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将二字释为“妯(?) (?)”。【2】宋华强先生释二字为“姑姊”,并引文献中的“姑姊”辞例为证,以为“姑姊妹”就是父亲的姊妹行,“姑姊”就...
金文叠音词语[1]探析     金文  迭音结构  迭音词       2009/9/18
汉语迭音现象由来已久,本文以青铜器铭文为语料,对金文的叠音词语进行探讨。金文迭音词语主要出现在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包括迭音单纯词和迭音合成词(含词组),从形式上看分为AA式和AABB式;迭音词语中异体、通假现象多。金文迭音词语是汉语词汇双音节演变的一种方式,具有增强表义效果、补足音节、协调韵律的作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