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中国各体文学 >>> 中国诗歌文学 中国戏剧文学 中国小说文学 中国散文文学 中国各体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中国各体文学 思相关记录26条 . 查询时间(0.453 秒)
2023年12月6日,南开大学文学院举办日新讲堂活动,美国麦克乐思特大学英文系终身教授、著名诗人、翻译家王屏教授以“诗歌与音乐:中西诗歌和非裔音乐对美国诗歌的冲撞”为题,为在座学子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文学讲堂。讲座开始,文学院副院长卢桢教授代表学院对嘉宾进行了介绍,同学们了解到这是王屏教授在南开大学的第二次诗学讲座,现场气氛显得热烈而亲切,讲座由李润霞副教授主持。
新时期以来,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研究逐渐深入,一大批在研究意识、方法和视角上有所突破的成果不断涌现,拓展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以“还原”和“呈现”为目标的学术追求下,陈思广的相关研究就以超前而审慎的史料意识,借鉴接受美学的理论方法,考察现代经典长篇小说不同历史阶段的审美接受史,最终以编年史的形式呈现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发展风貌。
近三年来,青年作家魏思孝陆续推出了《余事勿取》《都是人民群众》《王能好》三部乡村题材小说,集中勾勒出鲁中地区辛留村的农民群像和风物人情,奏出了北方农村的现实回响。作者主动聚焦社会转型期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和生老病死,注重将人物根植在农村现实土壤中去开掘人物性格的丰富内涵,用简洁克制的语言、从容自然的叙述,塑造了具有代表性的农村人物。
城市,是现代人得以立足之地,是人类文明交汇的核心。近日,“城市漫步拾趣省思”主题书展在南开大学图书馆开展。
王苏生(1945.7-),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安徽人,共产党员。1968年国际关系学院法语专业本科毕业。1985年调本院,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文艺理论与批评》编辑部工作。曾任《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副社长兼副主编。中法比较文化协会理事,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副秘书长。主要成果:在编辑文艺理论刊物的同时,主要从事中法比较文化的研究。已发表著、译共80余万字。主要论文有:《二十世纪...
2022年1月3日,郑敏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郑敏是九叶派诗人,也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教授。1920年出生于北京,祖籍福建闽侯,祖父王又典是前清颇有名气的词人。郑敏两岁时过继给姨妈抚养,养父姓郑,是她亲生父亲赴法留学时的好友。养父是个矿业工程师,十分注重培育孩子的健康体质。作为郑家唯一的孩子,郑敏受到精心的爱护和良好的教育。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1941年开始发表诗歌,与穆旦、杜运燮并称...
陈思广,男,1964年生于新疆库尔勒,陕西师范大学文学学士(1986),西北大学文学硕士(1994),武汉大学文学博士(2003)。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教授,四川大学“教学名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小说及作家作品研究。学术兼职有:中国新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理事等。兼任《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副主编,《阿来研究》主编...
赵思运,教授,男,汉族,1967年11月生,山东郓城人,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后。现为文学院副院长,东南大学世界华文诗歌研究所兼职教授,浙江省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浙江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世界汉诗传播研究、艺术创意研究。出版《中国大陆当代汉诗的文化镜像》、《边与缘——新时期诗歌侧论》、《何其芳人格解码》等学术著作和诗集共7部,在《文艺理论研究》、《文艺争鸣》等核心期...
2014年济宁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科学部教师科研论文发表情况一览表。
周思辉,男,1983年4月生于河南周口,副教授,博士,中国新文学学会会员,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理事,贵州省党校系列中级评审委员会入库专家。
青海民族大学大学语文诗歌课件 《双调·夜行船》秋思。
民革中央常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户思社日前回到母校,带来一场题为《法国象征主义诗学》的讲座。副校长李斐与户思社进行了会谈。 在为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师生做的讲座中,户思社将象征主义的发展历程和象征主义诗歌美学观的演变娓娓道来。他首先以马拉美和魏尔伦对“什么是象征主义”的思考为开端,用形象、幽默、妙趣横生的语言阐释了“象征主义”的起源、发展和内涵。并将自己的研究经验、方法...
吴思敬男,1942年生。196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诗歌理论刊物《诗探索》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作家协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理事。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1年8月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9月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新诗的读者锐减是个已然的事实,但这却并不值得担忧。人们之所以担忧,是因为不恰当地把“读者”和“人民”在集体意识和无意识层面予以了等同。这种似是而非的联系,背后隐藏着来自(我们想象的)传统诗歌、西方民主意识以及当下政治意识形态的合谋。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自杀现象与陀氏小说的美学性质——幻想中的生存美学密切相关。通过对自杀现象的描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形成其美学特质:美因死而生。这种美的特质是超越生命本体的精神信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美的意象及美的思想在自杀者自杀过程中所产生的幻想里诞生。其中主要的自杀人物在自杀过程中都围绕着爱与美的话题跟自己对话,并上升到对人类所处的美、爱等状态进行思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