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6 共查到“中国古代文学史 骚”相关记录6条 . 查询时间(0.193 秒)
关于刘勰的“变乎《骚》” —— 《文心雕龙·辨骚》“折衷”解义
文心雕龙·辨骚 刘勰
2009/11/4
“折衷”是刘勰的主要论文方法,《文心雕龙》“变乎《骚》”一语较典型地体现了他的这种“折衷”思维模式。在刘勰看来,体“资于故实”、数“酌于新声”是文“变”之“势”、“理”,而《楚辞》则是对这两者的集中体现。“变乎《骚》”者,实指《骚》(概指《楚辞》)为文“变”之典范。
从丹纳的艺术成因“三要素”理论看屈骚艺术特色的形成
艺术特色 屈骚
2009/10/21
屈原的骚体诗,以其瑰艳奇丽之美,在中国古代诗歌艺米史上独领风骚,成为一种范本。由此,历代评论家对屈骚这一独特文化现家作过种种探讨。本文结合《离骚》、《九歌》等作品,分析了屈骚的瑰奇之美。继之,以法国美学家丹纳的“三要素”说为理论支持,揭示了造成屈骚瑰奇之美的几方面深层原因,也算一种新的尝试。
“文学自觉”再思考——以诗、骚、赋为重点
赋 骚 诗 文学自觉
2009/7/2
日本学者铃木虎雄和鲁迅先生提出“魏晋文学自觉说”以来聚讼颇多。参与争论的学人忽视了不同历史阶段下思想文化发展背景,但没有把握住当时文学发展的总体特点,只是搜集分析一些具体的材料就得出结论。文章梳理先秦至建安三国时期文学发展的大致特征、脉络,可以为思考“文学自觉”提供另一条思路。
身份与政治——评郑毓瑜《性别与家国——汉晋词赋的楚骚论述》
性别 家国 政治 身份
2008/11/7
近几年来,性别研究的视野越来越广阔,从文本研究到历史考证,再从历史到现实,性别研究的领域正由最初的“填补空白”走向与社会和历史的对话,而处在社会历史中的个人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兴趣的现实转向使得研究者将性别与国家、政治、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跨学科视野正成为性别研究的必然趋势,台湾大学郑毓敏教授的《性别与家国——汉晋词赋的楚骚论述》一书正是这样一部文史结合的典范之作。
读楚辞札记——屈赋乎?楚辞乎?屈骚乎?
2007/11/5
被誉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的屈原作品,千百年来众口赞颂,衣被百代,影响深巨,不仅起而效尤者有之,且研究评论者历代不乏。然而,屈原作品究应何称?却迄今莫衷一是:有曰屈赋者,有曰楚辞者,有曰屈骚者。究竟应冠以屈原作品什么名称,才能恰如其分、名符其实?似不可不辨。先看屈赋一称。赋是什么?一般来说,讲到赋,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两个概念:其一,作为“诗六义”之一的赋,它属于“诗”的艺术手法之一,朱熹《诗集传》...
《文心雕龙》疑义辨析举隅——《辨骚》八条
2007/11/2
1、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前句无疑义。后句文意很明白:很少再有人像《诗经》那样创作了。问题是“抽绪”一词务必训明训确。牟注训“抽”为延引,“绪”指余绪,“指继续写作”;周注“抽绪”为“抽出余绪,指继承”;赵译作“继续写作那样的诗”。训释都不够清晰。“抽”本训为拔,引出。植物发芽也叫“抽”,如《文选》束皙《补亡诗》“木以秋零,草以春抽”即为例,指生发;此处言某种诗体,自应引申训作继续、延续。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