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文学批评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文学批评 鲁迅1相关记录25条 . 查询时间(0.14 秒)
2018年8月11日,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公布获奖名单,我校历史系88届校友张执浩凭借《高原上的野花》荣获诗歌奖!张执浩,1965年生于湖北荆门,1988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为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汉诗》执行主编。主要作品有诗集《苦于赞美》《动物之心》《撞身取暖》《宽阔》《欢迎来到岩子河》《给你看样东西》和《高原上的野花》等,另著有长、中短篇小说集,随笔集多部。作品曾入选200多种...
生命意识是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鲁迅与曹禺是现代文学史中的佼佼者,两人在文学创作上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鲁迅站在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其生命意识主要是围绕着“国民劣根性”而展开。在对国民进行批判、剖析的过程中,鲁迅一面反思,一面也产生了浓厚的悲剧性和深切的孤独感,进而感到绝望,然而他毕竟还是不肯放弃绝望中的一点希望。随着时代的推移,鲁迅所批判的国民逐渐觉醒,开始对自己的生存困境进行思考...
2013年鲁迅思想研究异彩纷呈、创意不断:钱理群将鲁迅在今天的意义概括为三个“拒绝收编”:拒绝 被体制收编,拒绝被一切文化体系收编,也不想收编他人。孙郁提出,鲁迅在审美判断上是一个托洛茨基主义者。 理解鲁迅,如果不保持与列宁主义的距离,他的面孔可能永远是政治化的。李冬木强调了芳贺矢一的《国民性十 论》对于周氏兄弟的巨大影响。姜异新认为,鲁迅的辛亥故事纯粹是鲁迅式幻想,是特殊的鲁迅式晶体。通过...
1鲁迅专注于“女性”话题的作品并不多。1他对女性的描写,也往往因“欲”的节制而呈现出某种古典性与理性化特征。但是,我们不难发现,鲁迅关于女性问题的思考,具有高出同侪的深刻与透彻;他性格中不常显露的温情的一面——一种同时代男性作家很少有的对女性的深切理解与同情——也往往在叙述女性的小说中流露。
鲁迅曾写过七篇杂文论“文人相轻”。以往读鲁迅杂文时没太在意,近日因一些感触又翻开重读了一遍。用一句套话,真是“获益匪浅”。这感触来自于《文学报·新批评》一周年座谈会上专家们的发言:有人说当一个批评家很容易,只要你敢说两句真话,就是一个小小的批评家;如果你敢于持续不断地说真话,那你就可能成为一个大大的批评家。此言一出,马上有人作校正,说当一个批评家是很难的,因为你不仅要有勇气说真话,而且要说有理有据...
201111月3—6日,南京大学中国新闻学研究中心与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在东京大学共同主办“鲁迅阿Q的东亚谱系:当代文学批评研究”研讨会。会议由东京大学文学部藤井省三教授主持,东京大学伊藤德也教授、大野公贺副教授、庆应义塾大学教授长崛佑造、早稻田大学小川利康教授、日本大学山口守教授等诸多专家学者以及我中心丁帆、王彬彬、吴俊、傅元峰教授和几位博士生参加了会议并宣读论文。
文学是“关于存在的诗性沉思”(昆德拉,第36页)。关注人的生存境遇和存在状态,对文学来说永远具有本体论意义。文学文本对人的最为深刻的洞析,莫过于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世界投注形而上的沉思。正如大师所言:“先成为深刻的哲学家,再成为作家”,“精通形而上学,才能出类拔萃”。(巴尔扎克语)回首20世纪的中国文学,能达到如此境界者并不很多,而鲁迅则当之无愧。他的文学文本超越了对人与生活世界的感性与经验性的观照,...
现今我们见到沈从文晚年的照片,多是平静的满面笑容,看去祥和极了。但是,当我们阅读他青年及中年的一些作品时,却常常感到其中的执拗及刚直。这样看来,钱锺书的一句评价倒是观察得较为深入:“从文这个人,你不要以为他总是温文典雅。骨子里很硬。不想干的事,你强迫他试试!……”
“沉默鲁迅”是指1909年至1917年的鲁迅。笔者以鲁迅日记、《呐喊》、《彷徨》为主要对象集中探讨了“沉默鲁迅”遭遇虚无、沉潜虚无的精神危机。笔者认为归国之后鲁迅面临着私人生活的困境和社会化价值危机的双重压力,实际人生中的虚无境遇导致了鲁迅精神生命中的虚无体验,也带来了鲁迅一生中最消极的精神状态——但求沉潜虚无,不妨自我沉沦、直至自弃自戕。笔者也提示人们关注鲁迅遭遇虚无、沉潜虚无的特定时间性,关注...
问答部分  郜元宝(主持人):现在是3点20分,讲了一个半小时左右。不管大家感觉如何,我是作为学生来听的。因为这样的讲座实际上和中文系的关系不是太大。复旦中文系的学风是研究文学本身,但是实际上我们有理论专业,我们和理论专业的交往也不是太多,跟哲学系更加少。所以我相信大家听起来一个会很新鲜,但是其实也会很累,因为这都是进入鲁迅之前的理论准备——其实也不是之前,也是之后的一个反省。所以我想大家还有很多...
真实是文学的生命,无论是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还是现代主义文学,概不例外。真实,更是传记文学生命的核心。缺乏真实性的传记文学就丧失其为传记文学的资格。鲁迅先生去世七十多年以来,关于鲁迅的传记类作品已经出了许多,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毋庸讳言,就我们孤陋寡闻,从所读到的有些鲁迅传记作品来看,其塑造的鲁迅形象却往往离真实的生活有距离,要么只是一个缺少人情味的“单面”斗士,要么是一个可敬而不可亲的...
鲁迅的建设性     鲁迅  建设性       2010/6/28
鲁迅的“牢骚”其实就是“批判”,批判现实中一切他认为不合理的地方,而与他对阵的那一方,不愿意,或者刻意躲避“批判”二字。
缺乏思想——也谈鲁迅     鲁迅  思想       2008/3/18
写下题目,心里几经踌躇。是不是对先生大不敬?先生不是伟大的思想家吗?怎么能说缺乏思想呢? 诚然,先生作品里是有思想的。《阿 Q 正传》把中国农民的愚昧麻木刻划得入木三分,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阿 Q 成了共名,精神胜利法也成了专名。先生的如椽巨笔,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中国封建帝制结束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而且忠实记录了生死转换关头古老民族的心路历程。在新世纪门口,清醒地揭示了农民革命无出路的历史...
亭子间文化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带有边缘性、激进性和波希米亚气质的青年亚文化。鲁迅认同左翼青年的基本文化精神而成为亭子间文化人的“浪子之王”,却又因其“权威”地位而不能摆脱被“浪子”们反抗的命运。
关于鲁迅前期思想中改造国民性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是鲁迅研究领域中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只是到最近几年,这个问题才逐步得到了重视。确实,回避改造国民性的问题是无法正确评价前期鲁迅的战斗业绩的。如果我们把改变国民精神理解为改造国民性的同义语的话,那末,鲁迅走上文学的战斗道路。正是这个主张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