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土木建筑工程 >>> 土木建筑结构 >>> 木结构 砖结构 金属结构 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结构 喷锚结构 复合结构 特种结构 土木建筑结构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土木建筑结构相关记录65条 . 查询时间(1.859 秒)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1974年创刊,是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和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共同主办的全国性建材科技期刊。多年来一直被评选为中文(建筑学科类)核心期刊。
2024年10月31日,中国林科院木工所牵头承担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应县木塔本体信息采集、挖掘与数据模型构建”年度工作推进会在北京召开。
2024年3月27日,爱思唯尔 (Elsevier) 重磅发布2023“中国高被引学者” (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 榜单。我院土木工程学科吴建营教授成功入选2023爱思维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该榜单以爱思唯尔 Scopus引文与索引数据库作为中国学者科研成果的统计来源, 采用了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开发的方法,通过多维度的学者观测指标,展示了学...
一种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 线由3~18股线绞制而成,所述的绞制成整体的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整 体的外部和/或各股线之间的空隙都存在有耐腐蚀涂层(1)。与现有钢绞线 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卓越的抗疲劳性能、抗腐蚀性能,其使用稳定性好, 与混凝土或水泥浆的握裹(粘接)性能好;其具有可预见的较为巨大的经济和 社会价值。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绳,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绳由 3~18股钢丝铰制而成,所述的铰制成整体的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绳整体的 外部和/或各股钢丝之间的空隙都存在有耐腐蚀涂层(1)。与现有钢丝绳相 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卓越的抗疲劳性能、抗腐蚀性能,其使用稳定性好, 与混凝土或水泥浆的握裹(粘接)性能好;其具有可预见的较为巨大的经济和 社会价值。
夏苏鲁教授生于1936年,是美国国家工程院和印度国家工程院院士,混凝土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内国际著名专家。
一种预应力混凝土后张拉钢绞线锚具防护方法,其要求依次如下:1)首先使用无溶剂热固性高分子液体涂料修补灌注涂料具体进行表面涂层防腐养护处理,在钢绞线锚具外部形成不溶和不熔的耐久保护涂层;所述无溶剂热固性高分子液体涂料的性能指标应达到所述要求;2)选用灌注塑料外套和夹具在现场对所述预应力混凝土后张拉钢绞线锚具进行外包裹防护,使得锚具张拉端和固定端连成一体。本发明对预应力混凝土后张拉钢绞线锚具的防护操作...
2023年10月25日下午,城市轨道交通学院邀请2023年校级高端外国专家项目专家,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工程、计算和数学学院李龙元教授为学院的师生作了一场题为“Chloride Diffusion in Concrete - Mechanism, Experiment and Simulation”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采取线上会议的形式,由学院李再帏教授主持。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领域,具体说是涉及到一种掺入型全有机混凝土钢筋阻锈剂。所述阻锈剂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咪唑啉衍生物5~30%,有机醇5~15%,有机金属盐0.3~1.5%,水60~85%。使用时按阻锈剂推荐用量直接加到水中溶解混合即可,同时按组成中水的比例扣减相应混凝土浇注时的用水量。其添加量以每立方米混凝土构建物所需要的水泥量计算。本发明可有效降低和减缓混凝土中钢筋的锈蚀,降低氯离子对钢筋表面钝...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领域,具体说是涉及到一种掺入型非亚硝酸盐基混凝土钢筋阻锈剂。所述的阻锈剂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有机胺10~25%,有机醇5~10%,水65~85%。使用时按阻锈剂推荐用量直接添加到水中溶解即可,同时按组成中水的比例扣减相应的水量。其添加量以每立方米混凝土构建物所需要的水泥量计算。本发明可有效减缓混凝土中钢筋的锈蚀,延长氯离子对钢筋局部腐蚀的诱发时间,对混凝土本体结构性能无明显负面影...
近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示了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名单,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季静教授为课程负责人、陈庆军、黄炎生、左志亮、熊焱、张雁等几位老师为主要成员的“混凝土结构理论”课程获得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世界各地存在有大量天然CO2储层,由于天然的泄漏通道,天然储层中的CO2可由地层深度泄漏并富集于浅层地下空间中。当在储层地区进行隧道开挖或桩基建设时,工程建设诱发的人为扰动可能造成高浓度CO2由浅层CO2富集空间向外泄漏,并对地下钢筋混凝土构筑物产生长期高浓度CO2碳化影响。而CO2浓度的提高会增强CO2渗透能力,使混凝土碳化过程成倍加速的同时降低混凝土对钢筋的保护能力,产生与常规混凝土自然碳化截...
为加强科技期刊学术道德规范建设,严肃学术纪律,高度重视和维护学术期刊品牌声誉和信誉,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我刊编辑部充分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对稿件在编辑出版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多次进行检测分析,从源头防范学术不端。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