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临床医学 >>> 保健医学 >>> 康复医学 运动医学 老年医学 保健医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保健医学 偏瘫相关记录296条 . 查询时间(0.199 秒)
观察国际生物力学学院(ICB)矫形足垫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步行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采用以运动再学习技术为主的训练,并结合核心肌群控制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训练计划的基础上加用ICB矫形足垫进行患腿负重控制训练,并要求患者日常生活中穿戴矫形足垫步行。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测量2组患者的下肢立姿跟...
探讨小组模式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手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小组康复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常规上肢功能训练,小组康复组患者则辅以小组模式上肢功能康复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Carroll上肢功能实验(UEFT)评定患者上肢功能及手功能;...
探讨使用肌电生物反馈配合电刺激治疗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条件的5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使用肌电生物反馈配合电刺激治疗;以上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采用踝关节主动活动范围(AROM)、踝关节最大用力背屈时胫前肌体表肌电值(iEMG)和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价患侧下肢功能,使用综合...
研究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肌张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均给予常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治疗组加振动训练。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量表(Ashworth Scale, MAS)评分、简化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FMA)评分、踝关节背屈主动和被动关节活动度(a...
为探讨感觉整合模式变化对平衡功能的影响,本研究测量了偏瘫患者治疗前后稳定性及平衡觉三要素的参与比例。 方法:符合站立条件的偏瘫患者(54.22±8.63岁)40例,利用Pro-Kine Line 254P动静态平衡仪在训练前后分别记录平板睁眼(T1)、平板闭眼(T2)、海绵睁眼(T3)、海绵闭眼(T4)四种状态下的相关指标,分析视觉、本体觉及前庭觉的变化及对平衡的影响。 结果:T1状态时,移动轨迹...
初步观察下肢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生理消耗指数(PCI)评估、起立和行走计时测试(TUGT)、10m最快步行速度(10mMWS)测试以及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评分。 结...
观察Bobath理念引导下的核心肌群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4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Bobath理念引导下的核心肌群训练。2组均接受20次康复治疗,每周3次,每次60min;分别于治疗前和第20次治疗结束时(治疗后),对2组患者给予下肢两侧髋...
观察和探讨不同次数的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符合入组标准的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强化刺激组、常规刺激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3组患者均行相同的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强化刺激组联合FES治疗,每次20min,每日2次FES治疗;常规刺激组亦联合FES治疗,每次20min,但每日仅1次FES治疗;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步行康复训练,...
研究呼吸训练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肺功能、运动功能、ADL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将58例脑卒中后偏瘫的患者,分为训练组(n=33)和对照组(n=25)。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训练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呼吸训练,在训练前后均进行肺功能及血氧饱和度检测,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呼气流速(FEV1/FVC),呼气峰值流速(PEF),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
观察运动想象疗法联合头皮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头皮针组、运动想象组及综合治疗组,每组4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及康复训练,头皮针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头皮针治疗,运动想象组辅以运动想象疗法,综合治疗组在头皮针组基础上增加运动想象疗法。治疗前、治疗6周后对患者进行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WS)、Berg平衡量表(...
研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常速行走时的足底压力特点。 方法:选取21例能独立行走的脑卒中慢性期偏瘫患者,17例健康中老年人,测量并分析其常速行走时双足的最大压力、冲量、支撑时间、着地、离地顺序等。 结果:①最大压力、冲量:患者健侧中足及足跟、第2—5趾的压力较健康人大(P<0.05),第1趾压力较健康人小(P<0.05);患侧中足及足跟压力较健康人大(P<0.05),前足内侧、第1趾和第2—5趾压力较健...
脑卒中是多发病、 常见病, 致残率高达70%—80% [1] , 偏瘫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致残因素之一, 据统计约有1/3—1/2脑卒中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仍不能独立行走。本院自2012年6月始,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常规康复基础上进行早期高压氧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 取得满意效果。
探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45min/次,每周6次)和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功能训练(20min/次,每周6次),一共6周。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在训练结束后进行运动想象疗法(15min/次,每周6次)。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6周后采用下...
探讨太极拳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Brunnstrom肢体功能恢复分期Ⅳ期、平衡功能障碍Berg评分21—40分、步行功能障碍(FAC)Ⅲ级的60例无严重认知和言语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因子疗法,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施加太极拳训练,两组均为1次/d,40min/次,6d/周,8周后观察临床...
一种下肢机器人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疗效的观察。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