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新闻学与传播学 >>> 新闻史 >>> 中国新闻事业史 >>>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中国新闻事业史相关记录194条 . 查询时间(6.871 秒)
英敛之与《大公报》     大公报  英敛之       2008/3/10
光绪皇帝在位第28年,《大公报》在天津问世,公元纪年是1902年。从那时起,《大公报》饱览世事,历经百年沧桑,记下了1个世纪的国家兴亡,并由此成为世界上寿命最长的中文报纸。穿越百年光阴,《大公报》由桀骜不驯,汪洋恣肆,渐渐归于平静,而它留下的财富和思索,越来越弥漫于后人心间。
1926年9月1号,《大公报》复刊第一天,张季鸾总编发表《本社同人之志趣》,宣布“不党、不卖、不私、不盲”,被国人称之为“四不主义”。总之一句话,文人论政,不受约束,《大公报》言论独立,不依靠任何财阀,不依靠任何政党。而这,正是《大公报》决胜于千里的全部秘密。
新闻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展望  回顾  新闻理论       2008/3/10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建所二十五年了。鉴于新闻所在全国新闻学术界的地位,新闻所在新闻理论研究方面走过的历程,一定意义上是全国这方面研究的缩影。回顾历史,对于展望学科的未来发展是有益的。
南京《中央日报》终刊前后     终刊  中央日报  南京       2008/3/10
读《纵横》杂志2000年第12期陆铿先生《动荡年代的南京<中央日报>》,文章只介绍了该报从创刊至衰微时期的政治背景和内部倾轧等情况。而对这份曾呼风唤雨、赫赫有名的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于末期翻天覆地的大动荡,仅简单地提到“淮海战役以后,《中央日报》在南京已有朝不保夕之感,因而一方面宣传‘徐州大捷’,另一方面紧急向台湾搬家。”至于搬家后的南京《中央日报》动向尚显空缺,大约与当时陆铿先生已离开《中央日报》...
民国四十九年,即公元1960年。这一年9月4日,台湾国民党当局以“知匪不报”、“为匪宣传”等莫须有罪名将《自由中国》半月刊发行人雷震先生逮捕入狱,成为台湾战后历史上最隐讳不堪的一页。42年后,迫于社会各界压力及雷震家人的多次陈情和呼吁,自1949年以来台湾最大的一件“政治冤案”终获平反。9月4日——雷震被捕纪念日这一天,台湾“国史馆”正式出版《雷震案史料汇编》两册,将当年所谓“雷震等人涉嫌叛...
 公共领域是指介于个人与政治国家之间的自主性社会生活领域。这一领域“对其功能的自我理解具体表现为‘公众舆论’的范畴”。由于公众舆论的形成与表达,与民办报刊的勃兴密迩相关,而民报的崛起又是大众传媒民间化的结果,因此,本文拟从考察1901-11年间上海报刊业的民间化现象入手,就公众舆论的表达方式及其特点作一简单论析。
《力报》于民国25年(1936年)创刊于长沙,为对开日报,日出两大张。创刊之初,除版面新颖外,更以特写和副刊吸引读者,多由严怪愚执笔,着重反映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真实情况;副刊以宣传新文学为主,由严怪愚主编,有些文章记述湖南的风土人情,颇有史料价值。“七·七事变”发生后,该报力主抗战,对蒋介石的言论,加以驳斥。《力报》对湖南地方政治的黑暗,也大加揭露。它的进步立场和在湖南的影响,受到周恩来、徐特...
《申报》名人广告研究     广告  名人  申报       2008/3/10
我国最早也最成功的名人广告出现在战国时期。据《战国策·燕策二》记载,一人在马市卖马,一连叫卖三个早晨,均无人问津,只得求助相马大师伯乐。伯乐“环而视之,去而顾之”,立即使马价增加十倍。
“记者”称呼的由来     称呼的由来  记者       2008/3/10
  在北京中国记协俱乐部里,记者和诗人一边喝茶一边聊天。兴致正浓时,记者问:“诗人今年几岁?”答曰:“千岁,鼻祖五千岁。”诗人问:“记者今年年庚几何?”答曰:“记者今年九十九。”
 1935年9月18日,红军长征的先头部队到达甘肃南部的哈达铺,随后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也相继到达。在此地,中央曾召开重要会议,决定红军长征以陕北为"落脚点"。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红军长征要在陕北落脚呢?对于这一原因,曾有过不同的说法。
 这是一份本应该在7月中旬就问世的纪念专刊,却因为莫名其妙的原因直到8月末才付印。7月24日,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创始人、我国著名新闻记者、出版家邹韬奋先生去世60周年纪念日。为此,三联老同志联谊会《联谊简讯》特编印专刊以志纪念。
周恩来和对外书刊出版     对外书刊  周恩来       2008/3/10
  本文中所述的是我个人的观点,它来自我自己的经验和观察,也来自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以下简称“外文局”)热心地为我提供的更丰富的资料。从这两个来源都可以看到,周恩来关于对外宣传的思想和行动显示出两个主要的特点:既严格遵守原则,又在实践中发挥最大的灵活性和广泛性——也就是说,在最大可能的范围内去接触受众和他们所属的各个阶层。而且,周恩来在开展这些工作时不是用“遥控”的办法,而是用“亲自动手”的办法—...
萧军:短暂的报人生涯     报人  萧军       2008/3/10
  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成为国共两党争夺的重点,与林彪所率部队一起奔赴东北的,还有一批文艺界人士,其中包括在延安受王实味事件牵连遭批判的萧军。他是不久前刚从农村回到“鲁艺”的,这次远赴东北家乡,他是有很大的期待的。1945年11月中旬,萧军一家被编入“鲁艺”骡轿队跟随延安大学大队离开延安向东北解放区挺进。
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曾经涌现出一批夫妻二人均从事过新闻工作的夫妇报人。笔者对此作了梳理、总结并简单分析。 最早的夫妇报人应该是梁启超和李蕙仙夫妇。梁启超是维新时期著名的报刊宣传活动家,他以《时务报》为宣传阵地,发表《变法通义》等数十篇文章,鼓吹变法救亡。他的文章文笔畅达,感情充沛,使该报历久不衰,梁启超也因为在该报上的宣传而轰动朝野,成为一代知名的报人。梁启超夫人李蕙仙是礼部尚书李端的堂妹,身出...
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在一些论者那里似乎是难以并驾齐驱的两种思潮,自由主义者朱学勤认为后者的病态形式已经成为制约近代中国变迁的精神病灶。而对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最通用的价值判断是20世纪80年代李泽厚所谓的“救亡压倒启蒙”。那么,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有无可能祛除话语的迷雾,在历史的幽暗变迁中接榫成自由民族主义的启蒙火种呢?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