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国际法学”相关记录779条 . 查询时间(0.945 秒)
传统国际法上存在的关于条约保留制度的“全体一致规则”,经由国际法院1951年咨询意见、到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被完全否定,从而确立了条约保留的效力由各缔约国分别判定的新制度。但人权条约的特殊性又使得条约保留制度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2002年中国法学界集体课题组《关于批准和实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建议书》所提出的对该《公约》第19条和第22条应提出符合中国法律的“解释性声明”,无...
拟议中的我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应当确立国际条约规范优先适用原则,以解决国内法规范与条约规范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和冲突问题;可以借鉴一些国家的立法经验,将国际刑事法院与“外国”平等看待,采用相同的标准处理由国际刑事法院提出的司法协助请求;对于以资产追缴为目的开展的刑事司法协助应当掌握比较严格的审查条件,需要对“财物”一词作出特别解释;在为执行外国没收令规定具体条件时,可以不要求以有关人员被判定有罪...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中国政府化解以至于最终消除周边海域争端的一个政策提案,它的提出甚至早于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国政府立场始终如一,今后也没有改变的迹象。《公约》第15部就争端解决的程序,设定了一个非常复杂但又巧妙的制度;《公约》第74条第3款和第83条第3款也为最终划界前化解以至于消除争端国家在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上的对立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两者均为我国处理...
否认紧急避险合法性的康德、费希特哲学以及消极自由观已经无法和今天的刑法理论相契合。社会本位或者说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导向的功利主义思想虽然承认紧急避险的合法性,但是却忽视了无辜第三人所应当享有的自主自决的自由权利。相比之下,立足于无辜第三人应当承担的社会连带义务论证紧急避险合法性的见解更为有力。不论是罗尔斯的正义学说,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还是Pawlik对黑格尔法哲学的诠释,都为这种论证提供了理论基...
作为前英国殖民地,并在1997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香港为公法与国际人权法的互动提供了有研究价值的一个个案。自1991年起,透过殖民地宪法文件的修订及立法方式,《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人权规范在香港开始具有宪法性效力,并且可为本地法院适用,作为违宪审查中审查立法及政府行为是否违宪的基准。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成立的新宪制下,香港法...
理性投资者标准已经成为可再生能源跨国投资仲裁中仲裁庭对于跨国投资者的实质性要求。其设立目的主要在于限制公平公正待遇条款下合理期待适用范围的扩张,并在此基础上平衡东道国规制权与投资者利益。通过判例实证研究可以发现,随着仲裁实践的发展,理性投资者标准的内涵逐渐清晰,并形成了客观标准与主观标准,分别适用于投资者尽职调查的形式和对投资信息的认识。在我国着力推进“一带一路”可再生能源投资的背景下,厘清理性投...
在“双碳”目标下,以欧盟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频频借助各类贸易协定工具,将自身环保监管纪律、标准和规则强行塞入其自由贸易协定中,并将这些纪律、标准和规则作为缔约对方获准进入欧盟市场的资格要求。这主要表现在:第一,要求缔约对方参加、有效实施多边环境协定,监督其履约情况以增强偏软法的国际义务的约束力;第二,要求缔约对方不得减损既有保护水平,履行棘轮条款义务,甚至提出要同步跟进欧盟不断推高的环境保护水平(动...
鉴于跨国经济活动的普及和后疫情时代经济形势的未知趋势,跨境破产制度的稳定性和明确性对跨境破产案件的妥善处理日益重要。以美国为代表的普通法系国家在吸收《跨国界破产示范法》后以不同模式在各自的跨境破产法律体系中规定了“酌情给予的救济”制度,完善了本国跨境破产制度的救济体系并提高了适用救济机制的可预见性。中国已经在区际跨境破产协作领域从立法和司法实践两个层面开展新的尝试,但对外国破产程序可提供的救济未明...
近期美国等西方国家致力于将国有企业规则纳入区域经贸安排之中,其核心在于试图通过“身份规制”限定国有企业的发展空间。回溯历史,国际贸易协定对企业的规范焦点在于维护公正合理的市场经济秩序。通过对CPTPP国有企业商业性规则的条约解释,国有企业的“商业考虑”义务不必然表明企业与政府之间不存在关联,而逻辑重点在于确保此类关联性不对其他企业造成不利的影响。以公平竞争为核心的国有企业国际规则与我国推动国有企业...
美国的域外管辖权实践缘起于美国建国初期与欧洲列强之间围绕列强在美国领土上的域外管辖权主张或与美国相关的域外管辖权主张而引发的外交争议。鉴于美国当时的弱势地位,马歇尔大法官提出Charming Betsy原则,主张对美国法律的解释不得违反国际法,通过对美国管辖权范围的谦抑解释,巧妙化解了与欧洲列强的管辖权争执。进入19世纪,以Charming Betsy原则为基础,斯托雷法官在阿波罗案中提出管辖权的...
俄乌冲突引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极限制裁”,并且使得大量跨国公司不同程度地脱离俄罗斯市场,形成跨国公司参与制裁的新现象。按照跨国公司对俄制裁的参与程度,其参与行为表现为完全撤离、中止经营、缩减规模、暂缓投资,但也有无明显参与行为继续在俄罗斯经营的企业。无论跨国公司对俄制裁的参与程度如何,在本轮对俄制裁的浪潮中都面临着复杂的法律风险,即参与对俄制裁的跨国公司存在俄罗斯反制裁的风险和违反...
在跨境数字贸易中,我国企业数据出境合规治理面临国内法规定尚不完善、国外政策环境日益复杂的风险。合理之纾困路径在于,构建独立于个人数据的企业数据出境合规规则,并强化国际合作。企业数据出境合规规制的总体思路为,在规制理念层面,坚持企业数据出境安全流动前提下的自由流动;在规制逻辑层面,技术上应将企业数据与个人数据、公共数据进行剥离,法律上对企业数据进行合理确权及分类分级治理。依循该思路,应将企业数据类型...
数字贸易中相当数量的数字产品属于文化产品,即兼具经济和文化双重属性的数字文化产品。在WTO多边谈判中,各成员对于文化产品市场准入存在的巨大分歧,致使WTO未能形成文化产品贸易的专门规则,但WTO规则对文化产品的市场准入仍可进行有限规制。在FTA中,数字文化产品市场准入通常存在两种模式,分别是“非歧视待遇+有限例外”模式和“文化例外+文化合作议定书”模式,二者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CPTPP和DEPA...
跨境电商平台在用户协议中预先拟定的选择法院条款在内容设置和缔结形式上表现出概括性约定纠纷适用范围以及 B2C 管辖格式条款的特性。我国司法实践对于该类条款适用范围和有效性的判定模糊且不一致,反映出我国涉外协议管辖制度适用边界模糊的问题。扩大当事人对涉外民商事案件的协议管辖范围,既符合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国际私法发展趋势,也与我国打造国际民商事纠纷诉讼优选地的政策目标相契合。以负面清单形式放宽当事人...
国际裁判中法律争端和政治争端的区分由来已久,但两者的区分标准尚无定论。本文首先考察了关于该问题的两种传统理论:“是否存在可适用的规则”以及“国家的意图”。无论采用哪种标准,都不可能在法律争端和政治争端之间划分出一条清晰的界限。基于此,作者通过分析大量的国际裁判实践后指出,一个复杂的国际争端往往既包含政治侧面也包含法律侧面,政治争端和法律争端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所谓的“法律争端”,不仅取决于被提交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