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 >>>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 文献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库 中国古典文献学相关记录179条 . 查询时间(5.147 秒)
注疏是对古代典籍注释及再注释而形成的文本,不仅反映注疏者对古籍文本的认知理解,也是后人理解、传承与传播思想与文化的重要基础。利用本体和纳米出版物等语义技术对注疏文本进行知识表示和语义化建模,可以揭示注疏文献中蕴含的知识间的语义关系,并实现注疏文献的语义化出版与再造。为验证注疏知识表示和语义化建模方法的可行性及实用性,本文设计了包含引用关系的阐释本体,并以部分注疏文本为语料,实现了以纳米出版物为独立...
一部古籍整理著作,该如何评估其价值和质量?笔者以为可从重要度(整理对象的影响力)、创新度(以前有无整理或较之前整理有无重要突破)、难易度(是繁难整理还是简易整理)、规范度(是否符合古籍整理一般性规则)、可靠度(整理的差错率)五方面去考虑。前三者主要是价值评估,后两者主要是质量评估。依此标准,张燕婴编辑校点的《俞樾诗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3月,以下简称“人文本”)或可称得上是一部“五度”俱...
十五年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正式启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国家主持开展的全国性古籍保护工程。同年5月25日,国家图书馆正式挂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具体组织实施单位。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成立,对于全面、科学、规范地开展古籍保护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古籍保护制度,提高全社会的古籍保护意识,进而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标志着全国性的古籍保护工程“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启动,同年5月,“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正式成立,至今已15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首要工作是了解全国各公藏单位古籍收藏状况,并完善其古籍财产目录。15年来,各地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古籍普查、出版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华古籍总目》分省卷的编纂工作,其间遇...
赣州市图书馆自1926年11月建馆,馆内古籍收藏存续至今,收藏有古籍共17500册,其中善本3179本。2009年开展古籍定级工作,赣州市图书馆一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12年二十部入选《江西省珍贵古籍名录》。经过数代赣图人的忘我付出与辛勤建设,赣州市图书馆在古籍保护工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现今已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江西省第一批“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江西省古籍保护先进单位”。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这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的载体,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对珍贵古籍的保护、修复和活用,关乎中华文脉的延续与传承。
十五年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正式启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国家主持开展的全国性古籍保护工程。同年5月25日,国家图书馆正式挂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具体组织实施单位。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成立,对于全面、科学、规范地开展古籍保护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古籍保护制度,提高全社会的古籍保护意识,进而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
在子弟书的流传过程中,北京书坊抄售的抄本与沈阳书坊付梓的刻本,是两大重要的版本系统,反映出子弟书在不同地域流传过程中不同的阶段与特色。在子弟书走向衰微时,有文人以时兴的题材,对子弟书文本进行戏仿创作。经由书坊抄本、刻本至文人改本的演变,可以看到子弟书由茶馆逐渐进入书斋的过程中,版本形式借鉴了传统文学形式的文本形态,同时曲文不断被雅化,又被文人墨客赋予道德教化的意义。
出土文献表明,口头传统在早期《诗经》的创作、流传与演述过程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影响了书写文本的形成。从出土“诗”类文献与传世文献来看,早期诗歌的即兴口头创作、套语式的表达、嗟叹词的运用、“歌”体形态的呈现等方式,都展示出早期《诗经》口头创作的遗痕。上古时代“瞽矇传诗”的传统,以及出土“诗”类文献所见诗歌起兴句的同文、音近词的异文、章序的错乱现象,确乎表明早期《诗经》具有口头流传的特征。
随着对古籍保护认识的不断深入,学界在总结出古籍原生性保护和古籍再生性保护的概念之后,又提出古籍传承性保护的概念。本文认为古籍传承性保护的主要内容是对古籍文本和古籍知识、古籍工艺技能与传统写印材料的研习、传承和传播;实施方式是通过古籍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古籍和古籍保护知识理念的社会传播两个层面来进行;对应发展的学科分别是古文献学、古籍工艺学、传统写印材料学、古籍传播学、古籍数字人文等。
典籍里的春节     春节  古籍  年节习俗       2023/3/15
春节是中华民族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民谚所谓“百节年为首”。自从岁时确立,中国人便有了过年的习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闹元宵等过年习俗历经千百年的浸染,承载着一代代的民族记忆,形成了厚重的年俗文化。年俗文化跨越千载传承至今,离不开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的承载。即将告别辛丑,迎来壬寅新年,我们特从国家图书馆古籍中采撷年节习俗的书影,重温春节里的血脉亲情和家国情怀。
过年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辞旧迎新之际,人们以种种方式,表达一年辛勤有所收获的喜悦、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希望,以及消灾除厄、纳福迎祥的愿望。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积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年节民俗。敦煌文献中,便记载了一些中古时期的年节习俗。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时期一部重要而独特的典籍,其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天文、地理、神话、物产、巫术、科学等等诸多方面。古人多以《山海经》为地理之书,而其中的种种物象已称难解,司马迁曾有“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的说法。近50年来,随着人类学、神话学的兴起,《山海经》成为此一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受到各国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书中的神异形象,也成为大众文化演绎故事的生动素材。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著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典籍,在国际上影响很大,几百年来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英文、德文、日文等多种语言文字,在各个国家流传广泛,版本众多。国家图书馆藏二百余种《论语》译本,既有早期译本,也有现当代译本。笔者意在介绍国家图书馆所藏17—18世纪《论语》译本,并从馆藏窥《论语》在西方早期的译介、传播和影响。
甲骨是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一批成规模的文献资料,根据甲骨上的记载可以了解商代政治、经济、农业、军事、交通、天文、地理以及王室生活等各个方面。虎年将近,我们梳理国家图书馆甲骨所见“春节”相关资料,以迎接新年。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