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艺术学 >>> 戏剧 >>> 戏剧理论 >>>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知识库 戏剧理论相关记录439条 . 查询时间(3.843 秒)
1949年以前,话剧舞台艺术有两个突飞猛进的大发展时期。一是以上海为中心的后剧联时期,即从1935年初剧联提出争取演剧合法化,进入大剧场,建立正规的舞台艺术,到抗战爆发,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实验剧团(业实)中断《上海屋檐下》的排演;二是抗战后期,以重庆的四届雾季公演(1941——45),和上海艺术剧团(上艺)与苦干剧团(苦干)的一系列公演为代表,大致经历了一个从整体化(幻觉型)到体系化(中国化)的过程...
话剧创作中国家化与市民化的矛盾,是由现代中国的政治构建和市民社会发育的不平衡所造成的。本文以“演剧职业化运动”的起伏消长为背景,重点剖析了抗战戏剧创作的国家化问题,说明话剧创作一旦疏离市民社会,成为权力话语的代言人,就会遭到市民社会的无情唾弃。
中国话剧的舞台美术是在“演剧职业化运动”中成熟起来的。在此期间,以上海和重庆的职业化、正规化演出为支点,舞台美术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完了从技术积累到艺术创造的飞跃,形成了中国化的写实主义主流形态,并进行了某些“风格化”的实验。他们创造了中国话剧最早的一批舞台美术经典,自己也在创作实践中迅速成长起来,从而为后来话剧舞台美术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曹禺的《蜕变》,作于1939年,写的是后方一家原本腐败混乱的伤兵医院,经过上级派员整治而蜕旧变新的故事,大后方和孤岛的不少职业剧团都曾上演过。特别是1942年12月下旬起中国万岁剧团(中万)的演出,因导演史东山成功地运用了斯坦尼斯拉夫体系而影响巨大。1943年1月,国民党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中审会)以“内容优良,意识正确,为有益抗战之文艺作品”予以奖励,并请中宣部和军委会“通令奖励所属各剧团各...
话剧的现代性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境遇中逐步生成的,有时候舞台艺术先行一步,有时候创作发展较快。但是,这些单兵突进式的现代性却很难持久,随时都会变质或坍塌。因为,话剧不仅是一门综合艺术,内部结构复杂,而且有着广阔的社会关联域,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只有当演剧走上职业化道路,取得独立的社会身份以后,话剧的现代性才获得了一个坚实的成长平台和必要的社会资源,各方面均衡协调地发展起来,在国家与市场的张力...
宋元时期,套曲、说话、百戏杂伎在勾栏瓦舍里遇合后,在艺术功能上也进行了新的分工和重组。套曲专重抒情,宾白多为叙事,科诨用于逗乐,虽然互有交叉,实质上却不相统属,更谈不到融为一体。结果是,抒情功能畸形发展,彻底消解了景物造型的可能性;而叙事功能无限膨胀,又使得一切情由都可以明场说出,从而否定了舞台时空的确定性和有限性。于是,明清传奇便走上了长篇化的道路。京剧重归短制,则是以脱离和牺牲文学为代价的。
1907年初,由李叔同、欧阳予倩等中国留学生组成的春柳社,在日本东京用汉语公演了法国小仲马的佳构剧《茶花女》中的两幕,不久后又有王钟声等组织的春阳社在上海公演了《黑奴吁天录》,这标志着中国话剧的正式诞生。迄今,中国话剧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风雨历程。经过几代话剧艺术家的拼搏奋斗,话剧已经从一种舶来的西洋艺术,转变成了现代中国的民族戏剧。可以说,从形式到内容,话剧已经完全本土化了。
收入本书的十三篇论文(含“代序”)全部来自我的博士论文之一、二、四章,以及一个“附论”。这些文章先前都曾在《戏剧艺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近代史研究》上发表过。收入本集时,除订正了一些引文的错误以外,未做其它改动。博士论文题目是《演剧职业化运动:构建成熟的中国现代市民戏剧》,2006年获国家优秀博士论文提名。未刊部分还将陆续发表、出版。
抗战后期话剧的繁荣,不但创造了经典,而且创新了体制。新兴的职业化演剧体制,有效地整合了在爱美剧运动中成长起来的各种艺术力量,并采取了适应现代社会的组织经营方式,走市场、写市民、演市民、给市民看,从而获得了广大市民观众的认可与支持,也使剧团和剧人获得了反抗政治压迫,争取创作自由的能力。体制是因,经典是果,没有体制的保证,就不会有那些优秀的作家作品和舞台艺术。“黄金时代”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代话剧遇...
2007年《升官图》的复排演出是一次失败。这次失败彰显了经典文学史体系在释义上的困难,即把作品从连续不断的历史长河中抽取出来,定格于一时一地,因而严重束缚了作品思想及审美能量的释放。我们需要以新的历史眼光,重新打量中国近代文化,克服经典体系的危机,全面、深入地解读经典作品。
论喜剧与喜剧美的形态     喜剧  喜剧美       2013/2/22
作为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的喜剧(滑稽、喜剧性)是审美活动中常见的与崇高、悲剧性形成鲜明对比的范畴。喜剧涉足的领域是非常广阔的,它以文艺的体态——幽默画、漫画、丑角表演、讽刺诗、谐趣雕塑、长篇小说中的滑稽人物、诙谐情节以及舞台喜剧、小品、哑剧等形貌出现,同时也以人类社会历史中怪诞、不一致、以丑为美、不自量力等言语、行为作为显现点。毫无疑问,喜剧及其变体在人类生活和艺术的几乎所有区域都有呈现,因而深入认...
从元刊杂剧三十种及《元曲选》等明本杂剧看,元剧脚色的使用主要有旦、末、净三类,旦类名目有“正旦”、“外旦”、“贴旦”、“副旦”、“老旦”、“小旦”、“搽旦”等,末类名目有“正末”、“外(末)”、“冲末”、“副末”、“小末”等,净类名目有“净”、“外净”、“贴净”、“丑”等。从主次地位而言,“正旦”、“正末”的地位最为重要。理解“正旦”、“正末”,是理解元剧结构和元剧演出的关键。本文有关“正旦”、“...
自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以来,元曲杂剧多被认为由杂剧家独立完成,故其意义也被视为从作家到作品单向的赋予。现存元曲杂剧实包含多重构成:元剧多以两宋、特别是南宋时形成的流行故事为本,戏剧总体呈现的思想趣味乃是民间的,而非元曲家个人志趣的直接映射;元曲家之曲皆为故事人物“代言”,但代言之曲亦常有自家心迹的流露,曲家心迹也往往偏离民间传统;元剧之宾白主要出自伶人,伶人之白配合曲家之曲而完成戏剧叙事,但伶人之...
李开先《改定元贤传奇》做为现存最早的明刊元人杂剧集,其重要的文献价值自不待言。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1957)虽曾涉及此书,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多以为其独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所以不能不望洋兴叹。孙楷第、徐朔方等学者都细致比勘过现存各种元刊及明抄、明刊本元人杂剧,但因不能亲见《改定元贤传奇》,终引为憾事。而令人不解的是,多年以来尚未见有台湾学者论及《改定元贤传奇》,《改定元贤传奇》藏于台湾或竟仅仅属...
南套与北折     南套  北折       2013/2/22
一般认为,宋元南戏、元杂剧以及明清传奇在音乐体制上属于所谓“曲牌连套体”,这种音乐体制与花部、地方戏的“板腔体”很不同。不论南曲系统的南戏及传奇,还是北曲系统的杂剧都是有“套”的。就戏剧结构看,杂剧、南戏及传奇都分“折”或“出”,杂剧用“折”,南戏、传奇用“出”。但南“套”与北“套”有无差别?杂剧之“折”与南戏、传奇之“出”是否相同?“套”与“折”(或“出”)的关系如何?所有这些实际上都需要约略加...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