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艺术学 >>> 戏剧 >>> 戏剧理论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库 戏剧理论相关记录439条 . 查询时间(2.829 秒)
在现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中,执政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文艺政策,引导和保障文艺事业健康、合理、有序地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民族认同中的积极作用,是一个历史的难题。在这方面国民党有着深刻的教训,值得后人记取,但是,相关课题的研究向来是个空白。[i]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希望能给当代文艺的法制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在现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中,执政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文艺政策,引导和保障文艺事业健康、合理、有序地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民族认同中的积极作用,是一个历史的难题。在这方面国民党有着深刻的教训,值得后人记取,但是,相关课题的研究向来是个空白。[i]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希望能给当代文艺的法制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大戏,沈西苓执导,特别是贺孟斧的舞美设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再加该剧的内容涉及两性、宫闱、心理变态等内容,颇具刺激性,所以受欢迎的程度大大超过了《赛金花》,从1937年6月起连演两月不衰,女观众尤其踊跃,轰动了整个大上海。
精妙的化验器!所以从改造戏剧的路上走去,一直可以达到改造人的路”。[i]重视教化是中国戏剧的一贯传统,近代以来又跟启蒙——救亡思潮汇合而得以强化。爱美剧继承了这个实用主义的传统。但关注普通人,追求艺术独立,却是五四时代特有的新思想。
演剧职业化运动不仅造就了一大批职业剧人,更重要的是它唤醒了话剧的自我意识,使广大剧人明确认识到,话剧是市民的戏剧,市民则是话剧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从而促使话剧走出少数学生、职员、工友的小圈子,回归广大的市民社会。
《1937:话剧突围》(三)     1937  话剧突围       2013/2/22
文明戏主要以本世纪初半封建的市民阶层为对象,以营利为目的,走外延扩张的道路,不加批判地迎合观众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因此也就把自己陷入对象的包围之中而不可自拔。爱美剧则比较复杂。20年代,无论“问题派”或“趣味派”,主导倾向是站在平民知识分子的立场上进行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基本属于小资产级的戏剧,其社会影响大致限于学生和职员。30年代初分化为三条路线:一是“普罗戏剧”,以无产阶级的代表自居,以数量...
《1937:话剧突围》(二)     1937  话剧突围       2013/2/22
等戏,场场爆满,日入数百,七三拆账,就更有赚头了。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经济实力,唐槐秋才能独立特行,“不与任何党派联系”,既不受邵力子的资助,也不要阳翰笙的补贴,更不买日本鬼子的账。[i]职业化演剧从市场经济中收获的不只是金钱,还有一份难得的自由与平等。
《1937:话剧突围》(一)     1937  话剧突围       2013/2/22
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1937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月,史称“戏剧年”。它是一个转折点,预示着经过文明戏和爱美剧的长期磨炼摔打,话剧终将突破社会和自我设定的重重束缚,从幼稚走向成熟,脱狭隘而入宽阔,步入一个以职业化、合法法、中国化为标志的“黄金时代”。它也是一次新的整合,内外部各种相关因素将以新的组织形态和功能机制参与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化建设事业,成为新的国民戏剧。
上演税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它废除了爱美剧时期创作与演剧分离,或者左联推行的思想发动式创作机制,把创作和演出的关系重新确定为平等的买卖关系。上演税是解放,既解放了剧团也解放了作家,双方都从中获得了选择和拒绝的自由,从而极大地扩展了话剧艺术创造的空间。在1940年代的上海和大后方,戏剧创作与演出极其繁荣,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风格之繁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上演税制不能不说是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定中国历史剧的一块基石,一个纪念碑”,[i]也有人认为它“爱情场面太多”,“容易用第二条线掩蔽第一条主线”,从而“发生‘女人误国’之感”。[ii]其实,以男女私情掩饰政治批判的用心,正是作家刻意追求的效果。
抗战后期话剧创作的辉煌是从质疑政治国家,重返市民社会开始的。话剧重归市民社会及演剧职业化的再度勃兴,同时发生于抗战后期的重庆和上海,这也许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其实是反常中的正常。说它正常,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大约从1939年下半年开始,日寇暂时放松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进攻,转而加紧对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敌后游击区的扫荡、清剿,大后方的军事压力有所缓解,市民生活渐趋稳定。抗战前期,东部沿海地区的大批...
在抗战中,这些小人物都还活着,而且在一个不很短的时期之内他们都还要照着他们自己的方式生活下去,一种压榨到快要失去弹性的古旧意识,已经在他们心里抬起头来,这就是他们的民族感情。但是从他们祖先时代就束缚了他们的生活样式,思想方法,是如何的难以摆脱啊!
话剧史研究仍须解放思想     话剧史  解放思想       2013/2/22
应该说,百年话剧研究是和百年话剧的实践一起成长起来的。百年话剧积累了丰厚的经验教训,百年话剧研究也收获了相当可观的学术成果。集大成者当推陈白尘、董健主编的《中国现代戏剧史稿》和葛一虹主编的《中国话剧通史》。前者以中国戏剧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为主线,遍览本世纪前半叶话剧文学萌发、生长、成熟、变异的过程,力图从精神审美的角度给中国话剧进行文化定位。后者则以戏剧运动的兴衰嬗替为中轴,重点展示“文革...
一个世纪的荣辱坎坷,印证着一百年的风雨沧桑。当人类从旧时代步入新纪元的时候,回眸中国话剧这100年的历程,有意气风发的岁月,也有神情黯然的年代,几多磨难,几多丰碑,一路困苦一路歌,真让人感慨不已。特别是抗战时期,风云际会,中国话剧出现了一个空前绝后,千载难逢的“黄金时代”,其中又以抗战后期的1941——45这几年间的成就最为辉煌。
本文论述了话剧导演制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以及导演风格化对话剧舞台艺术中国化的影响。作者认为,在抗日战争的特定历史情景中,上海导演群以市俗化的方式构建并坚守着话剧舞台艺术的民族品格,而大后方的导演们则以本土情调为明确的艺术目标。前者有较强的观赏性,后者更具诗意,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话剧舞台艺术的基本特点,标志着话剧艺术的全面成熟,也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