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中国各体文学 >>> 中国散文文学 >>>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知识库 中国散文文学相关记录154条 . 查询时间(4.157 秒)
何其芳的传说          2007/12/17
一 文学所的“老人”当中,流传着不少关于何其芳的故事,这些文学所的老人是如此地热衷于讲述何其芳,由不得所里的一干新人也竖起毕恭毕敬的耳朵;等到这班新人自己也成了老人,他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讲述——就这样,何其芳的故事在文学所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也许,这就是黎湘萍先生所说的“烤箱”或“烤炉”吧?你就是再不成器,文学所这个烤炉或烤箱也把你连熏带烤烤成了个什么人物!那时的文学所真可谓大师云集!你就听听...
“读并苦恼着”          2007/12/13
这篇小文的题目本来想用“阅读的苦恼”,后来一想,这样的标题太不时尚了,于是改用了“读并苦恼着”,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套袭白岩松的名句“痛并快乐着”。我对这种杜撰的句型很不以为然,它不符合汉语表达的手法,其中的“着”字是英语现在进行式的中式硬译,中文要表达现在进行式,并不需要用“着”,难道“边干边学”和“有说有笑”不如“干着学着”和“说着笑着”更生动。但是我错了,这个句型很快得到流行,我看到报纸上...
近日,由中国散文学会主办的第二届“冰心散文奖”揭晓,辽宁青年诗人宋晓杰创作的《愤怒的亲情》获单篇散文奖。   “冰心散文奖”是由中国散文学会遵照学会名誉会长、已故著名作家冰心先生生前遗愿而设立的全国散文奖项,旨在繁荣散文创作,推出文学新人。每两年评选一次,设立单篇作品奖、散文理论奖和散文集奖。   宋晓杰的获奖作品《愤怒的亲情》发表于2002年第5期《散文》,随后即被2002年第4期《散文...
国学大师:朱自清           2007/11/28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1920年北京大学毕业,先后在杭州、扬州、上海、台州、温州、宁波和上虞春辉中学等处任教和从事文学创作。1925年担任清华大学教授。晚年成为坚定的民主革命主义战...
晚辈学人眼中的张中行先生           2007/11/12
晚辈学人眼中的张中行先生 王岳川 北大未名湖后湖的朗润园有四位世纪老人,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和张中行。四位老人我都有幸多次专门拜访过。今天,张中行老人也走了,四位老人中只有季羡林老先生住在医院。我重新走进冰天雪地的朗润园,一种人去楼空、大师谢去的悲凉不由涌上心头。季老当年评价张中行先生说的话想在耳畔:“高人,逸人,至人,超人。文如其名,名如其人”! 尊德性而道问学的学术风范 张中行先生的...
野味:司马中原的散文             2007/11/2
在台湾,司马中原是以小说著称于文坛的。他的四千万言的文学创作,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小说。其中《红丝风》、《路客与刀客》、《狂风沙》等均在台湾当代文坛产生过相当影响。和小说创作相比,司马中原的散文创作并不多。《月光河》、《驼铃》、《乡思井》、《和你聊天》等,可数的几个集子,每一集都是薄薄的。但把它放到当代台湾散文发展的格局中去审
中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文化人,从一开始就具有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追寻探问精神。而在当代,这种追寻探问精神与现代忧患意识,独立思考精神,高层次文化理想,完善的文化人格的共同构建,体现在散文领域,便是一帧独特的风景——文化大散文。
“散文年”透视                2007/11/2
60年代初期,我国当代散文出现突发性繁荣,形成建国后散文创作的第一个黄金季节。尤其是1961年,不少散文作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浑然成家;许多散文名篇争相面世、广为流传。
沈从文的“边城”写作,即使在社会发展日趋现代化的过程中仍有讨论的必要和它存在的意义。湘西生活有令他推崇和着迷的巨大魅力,也为他的写作提供大量的素材。凭借着出色的审美洞察力、不寻常的人生经历,和“五四”特定的思想文学氛围,沈从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瑰丽”、感性、真实的“边城”,体现了“五四”时代的个性精神,放射出绚丽的人性之光,这也值得现代社会理性和文学艺术去进一步反思。
现阶段的散文缺乏什么?     现阶段  散文  缺乏       2010/6/29
我是散文编辑,业余时间,贪看足球。有趣的是,当下的散文现状和足球现状差不多,散文家和职业球员的劳动较少获得受众的尊敬。举个例子说吧,小说家们每年总有几位因其作品的出色而烁烁闪光,并且每隔一两年也会涌现出一个或几个受读者拥趸的新锐人物。而“散文热”差不多有近十个年头了,但发光发热的除了现代文学史中的几位大人物外,柏杨、李敖、三毛热过,但他们远在台湾。余秋雨热过,但他是学者,他自己并不愿意担戴“散文家...
04年中秋的一天晚上,我到绿城宾馆去拜访一些参加同学聚会的老乡,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所见乡亲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都是故乡唐河一中高三届(56年-59年)的同学。他们这次从全国各地来到郑州,是毕业分别45年来的第一次相聚。在与这些老人的接触中,我深深地为他们那痴心不改的乡情、同学情所感动,以致于在那里与几位长者唠了很久。
2004年2月8日 奉节旧城           2007/8/29
总是在分手的时候,一些隐蔽的真相才露出端倪,尽管它们会刺痛神经,但高山怎能没有荆棘呢? 早晨,代光祥找到我,神神秘秘地把我领到他们家,先是给我看一只砖雕蛤蟆,虽然有些缺损,但看得出是真古董,大约是东汉年间的,我也不能确定。光祥上来就要送给我,我不敢要。我说不能夺人所爱。而后光祥又说要把儿子给我,我更不敢了。我说我自己不敢要孩子,怎么能再要别人的孩子呢?虽然我非常喜欢各地的孩子。最后光祥拿出了一份材...
2004年2月3日 巫山·高塘观           2007/8/29
到下午五点,昨日清碧的江水已呈棕红色,细碎的波浪把山上的树叶纷纷融进水里,窗前是一大片沉落的旧城。 白天穿街走巷,进入寻常百姓家,在淹没区各地,只有在这里我才看见一户户的拆迁房屋上,除了一个“拆”字,还大大地写着户主的姓名:“向茂盛”、“向昌文”、“黄洪山”,姓名写在灰墙或白墙上,如判决书上的签名。窄巷人很少,奇怪的是,人们手里都背着或抱着孩子。当这些一两岁的婴儿出现在巷口或拆了一半的房屋门前,你...
2004年2月4日 巫山老街·旧码头           2007/8/29
太阳从巫山背后升起来,投射在棕红色的江水里,我这才发现眼前的江流正是昔日大宁河与长江的交汇处,而从前纤细碧绿的大宁河,现已扩展为宽阔的江面,远看与长江的主流没什么区别——是浩浩江流吞噬了大宁河,还者大宁河投入了长江的怀抱? 听罗师傅说,在小三峡上游,大宁河还在,我真想再去看看,看看大宁河的色泽有怎样的变化。我只去过一次,此生难忘:那是2001年夏天,小船天不亮就出发,摸着水中的祥云,逆流而上;两岸...
2004年2月10日 奉节·大水井           2007/8/29
即使找不到一位故友,我还是舍不得离开奉节—一整天在老街游荡,看起来像个游魂。我在为旧城招魂,而应答我的却是孩子。这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 从月牙街进去,右转弯,就到了大水井,这里又叫公馆街,我还是叫它大水井。我并不关心这里从前是谁的公馆,但谁都知道,这里从前有口水井,这条街因此叫大水井。从前经过时,这里好不热闹,窄窄的街道两侧,行人和杂货都挤满了。记得有个十来岁的小铜匠正帮着爷爷敲白铁皮,一见我就哈...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