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中国各体文学 >>> 中国诗歌文学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库 中国诗歌文学相关记录1268条 . 查询时间(1.062 秒)
姚鼐“镕铸唐宋”新论     姚鼐  镕铸唐宋  姚鼐论诗       2024/1/2
潘务正教授《姚鼐“镕铸唐宋”新论》发表于《安徽大学学报》2022年第6期。文章认为:姚鼐论诗,反对唐宋诗之争,明确主张“镕铸唐宋”,吸取二者之长以补二者之短,形成新的风貌。故此,在学诗方法上,将宗唐诗风的模拟与宗宋诗风的新变融合;在表现内容上,将唐诗重性情与宋诗重学问融合;在美学趣味上,将唐诗的蕴藉与宋诗的高奇融合;在诗风取向上,将唐诗的宏阔与宋诗的幽深融合。姚鼐以宗宋诗风弥补宗唐诗风的空虚、平熟...
本书是法国汉学家金丝燕教授在世界文学的格局下,突破西方文论,引入中国文论,以中西诗歌文本为对象,阐释中西诗学理论的最新力作。中国诗与诗学的宇宙维度与西方诗的口述性、自我表述性与对现实的摹仿,是人类试图超越生存圈的两种努力,无休无止,如推巨石的西西弗神话。文字与思辨性思想使诗与诗学的维度具有三个特质:关联性、美学性和超越性。
十几个世纪以来,历代诗人沿着由黄山及其南北两麓的新安江水系、青弋江水系构成的线路,或自北向南,或从南而北,水陆相接,一路赏山鉴水,发兴抒怀。他们行走的这一线路,我们称之为“皖南山水诗路”。
近年来,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在诗歌界的影响越来越大。诗人张枣不仅将《野草》视为能够体现鲁迅“元诗”观念的起源性作品,而且直接将其视为“新诗之父”,取代了胡适的位置。张枣的看法或有偏颇之处,但却凸显了鲁迅对于新诗的意义,以及其作为诗人的无可替代的位置。实际上,鲁迅不仅自觉地经营“白话诗”,尤其是“散文诗”,还借《野草》等创作表达了他独特的诗学体验、诗歌观念及诗歌精神。鲁迅说过,“我的哲学都包含在我...
阐释学是关于文本理解与解释的理论。作为一个哲学流派,它形成于20世纪西方学术界,并对哲学、历史学和文艺学等诸多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有鉴于其广泛的应用前景,阐释学也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对“中国阐释学建构”的思考。实际上,中国古代有系统的阐释学方法,且历史十分悠久。古代的诸多文人和学者大多是通过“经典注释”的方式在前人观点基础上阐述自己的思想观念的。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之...
古籍里的中秋诗词举隅     古籍  中秋诗词  秋夕祭月       2023/3/15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有关的诗词,特别是与月亮相关的内容,包括望月、赏乐、玩月等,有许多经典作品流传至今。八月十五正值三秋之半,故有“中秋”之名。中国虽有秋夕祭月的古老习俗,但最初是定在秋分,只是因为这一天不一定有圆月,后来就慢慢调至八月十五,形成了中秋节。
许学夷所著《诗源辩体》是明代诗学集大成著作。许学夷直接针对历代诗论与诗选状况,尤其是明代中后期诗歌创作与批评的种种倾向而撰著,梳理西周至晚明各体诗之源流正变、消长盛衰,对影响诗歌源流演变各种因素的讨论,涉及时世、性情、声气、造诣、才力、作用、悟入、格调、境界等多个方面。《诗源辩体》继承了中国诗学自然天成、兴寄深微的美学趣味与儒家诗教注重美刺与讽谏的传统,充分反映了明代复古派诗学的审美理想与思想境界...
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态势与党和国家对各族作家的培养和文学制度建构息息相关。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文艺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重视各族文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艺工作座谈会(2014年),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2016年),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2021年)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先后举行,对新时代文艺工作和各族文艺工作者提出新要求、新希望,推动包括少数民族文学在内的中国...
元代“诗史”说考论     “诗史”说  杜诗  话语流变  场域       2023/3/3
杜诗“诗史”说自晚唐提出,渐成为中国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与理论,无论杜诗学还是诗歌史的研究,都往往会触及“诗史”说相关的话题与诗论。元代以“宗唐”为风尚,其杜诗学话语也具有“上承宋金,下启明清”的价值。元代“多源归一、多元竞胜”的文学场域,是杜甫与杜诗走进中华文化多地域和多民族文士的重要时期。文章以元代文人“诗史”的阐释讨论为考察对象,试图初步探析元代“诗史”说的流变风貌及生成背景,从而对“诗...
羌笛意象与盛唐诗歌     盛唐诗人  羌笛  意象  成因       2023/3/3
羌笛是一种传统乐器,很早就成为文学描写对象。盛唐嗜笛之风大行,诗人对羌笛的亲和度史无前例,其品笛、咏笛热情尤高,描写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富裕的生活和浓厚的羌笛爱好相结合,使其擅于用羌笛突出宴饮游玩之乐;殊方异域的风情,既让诗人眼界大开,也屡屡触发、承载他们的别离之悲和思乡之情,成为其羌笛描写的重要特征;战争、仕途导致的苦难和死亡,则让悲伤和哀怨的羌笛旋律走进诗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驱使他们以之...
清人选诗总集将地域文学观念与“十五国风”相融并加以重塑。清代北方属于两周故地的区域,总集通过“十五国风”来加深文化认同;不属于十五国的区域,则将之类比清朝与周朝的崛起进程。南方的吴越文人认定当地是众风之首,位于楚地的文人则主张未入“十五国风”另有原因,体现出“十五国风”以及《诗经》作为中华文化符号的重要意义。
诗人的中秋与家国     诗人  中秋  家国       2024/1/2
安徽是诗歌的沃土,也是诗人的渊薮,中秋自然也是最能激发他们诗情的节日。
“渔夫的歌飘荡在静止的岸边,王维酬张少府,在其湖心的茅庵中,然而我却不愿在圣安赫尔或科约阿坎有个智者隐士的居所。”结束多年外交官和国外旅居生活后,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1914年—1998年)借用中国唐代诗人王维作品意象,写下了长诗《回归》。
赵之逵书中的每一首诗,都是对小石桥村最深情的守望。在漫长的沉淀之后,他的诗开花了,开成《春天的路线图》,那是一座斑斓的百花园,是脱贫攻坚胜利之春的图景。赵之逵是一位对时代具有敏锐洞察力的诗人,他敏锐地捕捉到时代这春天的讯息,将它们记录在诗行中,每一句,都镌刻着时代的编码,而那或许是超越时间的力量。
从诗歌到哲学的提升,这是吴宓先生所提出的一个命题。诗歌怎么向哲学提升呢?有位年轻朋友跟我探讨这一问题。我说,你掌握两个关键词就行:一个物象,一个物理。意即对于世间万事万物,诗歌的职责在于呈现物象,哲学则在于揭示物理。这是内蒙古一位教授所作论断,文载《文史知识》。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