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国语言 >>> 汉语研究 >>> 汉语史 >>>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知识库 汉语史相关记录171条 . 查询时间(3.648 秒)
公孤 弟弟 具奏 坐席 学博 扎营 打抢 誊录生 焦黄 营火 粮长 纠参 绤絺 起坐 质铺 赔贴 解馆 计算 调繁 银鞘 铺写 销票 开席 饭堂 首揆 髹几 词典的书证是有要求的,不仅要反映词语的意义,还要能反映词语的演变情况。我们看到《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的编纂者“着重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非常重视书证的选择。但不可避免地在个别词条上出现了书证...
汉字是中国的文字,严格来说应该是汉族人的文字。从民族的自主权的角度考虑,汉字的问题应该汉族人自己说了算,作为韩国人,我似乎没有资格参加这个论证。但是作为研究语言文字的学生,我一直非常关心这个问题,而且从去年考试时订阅香港的《语文建设通讯》杂志之后,发现关于繁简汉字的讨论非常有趣。
吕叔湘《我的一点希望》开头说了这么几句话: “汉语词汇发展史很重要, 要好好研究, 要总结词汇发展的规律, 但现在还没有一本很好的研究词汇发展史的学术专著。希望有人去从事这项工作。”(《词汇学新研究》, 语文出版社, 1995) 徐时仪教授认同吕叔湘的说法, 以词汇为核心, 兼及边缘, 从历来我国文献中点面结合、史论结合、古今结合、文白结合全方位考察, 多角度透视, 多渠道探求, 归...
1955年开始, 我研究一个理论课题:汉字在人类文字中的历史地位。这不是褒贬古今, 更不是占卜未来, 这是认识自我。这里略谈我在研究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我的初步探索, 敬请批评指正。
《康熙字典》(下简称“字典”)编定、行世至今已近三百年。这三百年中,誉声毁辞,此起彼伏。方其颁行,官方奉为“义例精详,穷源正讹,统汇百代”之典,《四库提要》誉之为“六书之渊海,而七音之准绳也”,一切文字点划、音读、义训均以之为凖。稍行日久,渐觉未能尽善,于是在私人著作中略作隐晦曲折的表示。及乾隆四十二年王锡侯《字贯》案之后,士人噤若寒蝉,不敢言其非;道光七年王引之《字典考证》行世以来,学者踊跃,相...
王逸注《离骚》之“帝高阳之苗裔兮”云: (楚)武王求尊爵于周,周不与,遂僭号称王。始都于郢,是时生子瑕,受屈为客卿,因以为氏。 汤先生《离骚今注》引此作“受屈为卿”(原注:“《章句》《补注》各本误作‘客卿’,此据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王逸注校改”)。屈先生《屈原氏族考》说此同,而谓朱熹驳王逸此说未为得,其云: 王逸《章句》中“受屈为卿”一句,世传诸本,“卿”上多一“客”字,“客”字乃是衍文,张守节《...
在古汉语教学中,有时为了讲授的方便,并不十分强调“字”和“词”的区别。这是由于古汉语单音词较多,而汉字是一种表意的音节文字这两个原因决定的。但是,不强调“字”“词”的区分,也会带来一定的麻烦。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就在这个
徽州文书是徽州所属歙、休宁、祁门、黟、绩溪、婺源六县遗存的民间历史档案,具有原始性、系统性、连续性、归户性的特点,形成一个庞大的数据系统,是研究中国封建后期社会史和经济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文章对徽州文书的由来、发现、收藏与整理进行了爬梳,以廓清源流。
李逸友编著《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系从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阿拉善盟文物工作站一九八三至一九八四年联合对额济纳旗黑城两次发掘所获二千二百馀件汉文文书中选取七百六十件汇编而成。依该书编著体例,对每件文书之内容定名、纸质形状、尺寸、字体、行款等均有说明。由于某些文书残损过甚,致使编著者对文书之定名有误。笔者曾对该书F64:W1残叶予以考释,指出残叶乃是辽希麟《续一切经音义》卷六《无量寿如来念诵...
疑问代词“作勿”、“是勿”是“作”与“是”跟疑问词“何物(勿)”的省缩形式“勿/没”在“作+inter+VP”和“是+inter+NP”的句法结构环境里组合形成的。动词“作”、系词“是”的非支配性以及疑问词自身的语义特点,是它们在一定的句法环境里组合形成疑问词“作勿”、“是勿”的重要因素。
本文着重论述:聊斋俚曲假设助词“着”的用法及其形成;“着”跟假设助词“可”及“时”类词的异同;方言里的连词性“不着”、“不”跟假设助词“着”的关系。
询问事理与反诘、并且主要用于反诘的“那(哪)”出现于东汉时期。已有不少学者对这个疑问词作过有益探索,但它的来源问题至今尚无一致性或可为定论的意见。本文从学史的角度对有关的主要观点加以清理,进而分析诘问词“那”的形成问题,认为“那”形成于“奈何”的省缩音变:这不但有“奈(X)何”的“奈”可作“那”例的证据,也有差不多同时期或前后同一系疑问词及其他疑问词发生同类型变化这一系列语言事实的支持。“那”由“...
对于疑问代词“底”的来源,古今中外学者有两种相反的意见。本文认爲这样的认识或分析是符合语言事实的:疑问代词“何等”是“底”的间接来源,跟“何等”同义的“等”是“底”的直接来源,“底”是由“何等”省缩爲“等”后发生音变而形成的。这种变化不是孤立的语言现象,而是有汉语历史上相关疑问代词同类型变化的背景。复合词形的省缩是汉语历史上新的疑问代词形成的一种方式,“省旧存新”则是发生省缩变化时的特殊规则。
从汉语史研究来说,代词的历史变化、尤其是代词的形成或来源的探讨是一大难点。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不排除有代词自身演变特殊性的因素。经考察发现,在汉语发展史上,代词往往发生一种比较特殊的变化,就这类问题加以探索,对于汉语代词的历史研究以及探索汉语语法的变化规律,都是有意义的。由于代词涉及的内容较多,一些问题也尚待探索,所以本文仅涉及疑问代词的相关问题。文章的主要观点是,汉语疑问代词...
“重文”分析法评析     重文  言公  同出一源说       2008/11/10
先秦秦汉古书中间多有“重文”,学者们或利用“重文”进行校勘、训诂的分析工作,或利用“重文”分析文献篇章的先后关系,进而辨伪、讨论学派等。郎瑛的“秦汉书多同”较早讨论了这一问题,后来章学诚提出了著名的“言公”之说。他们的结论应该是我们对待古书“重文”的基本态度。我们可以利用“重文”进行校勘、训诂工作,但是超出了校勘、训诂而进行分析年代、辨伪等的工作是不合适的,里面存在错误的预设和不适当的前提,所谓“...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