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 法学 >>> 法律史学 >>> 中国法律思想史 >>>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知识库 中国法律思想史相关记录231条 . 查询时间(2.875 秒)
范忠信教授:各位同学,刚才听了你们侯书记(的介绍),有两个地方介绍的比较有意思,不知道你们注意没有。第一个是他介绍我说“涉猎面很广”,研究好多好多方面的问题,这个其实是对我的一个忠告。我理解为一个忠告。因为这个人一般的精力有限,你要是涉猎好多问题,既研究法制史,又研究刑法,还研究宪法,还研究台湾问题,那就说明你学无专长,什么地方都插一手,之后什么都搞不成。我基本上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书记对我的“保鲜...
中国宪法的变迁——历史与未来     中国  宪法  变迁  特色  原因  走向       2008/5/5
近百年来,中国宪法经历了从上半叶的随意性修宪和下半叶的斗争型宪法到建设型宪法的转变。其主要特点有:变动频率大,宪法实效差,政治导向过浓,修宪程序化程度低,宪法直接效力和违宪司法审查未能入宪,推倒重来的多,新内容少,正式修宪与非正式修宪并存。之所以造成如此状态的原因主要有:悠久的人治文化传统,立宪主体与政治权威的合一,修宪社会力量不足,独立的法学家群体缺乏,法理念的工具论。21世纪的中国宪法将在结构...
权力资源及法律文化空间的关系 (2005年11月27日下午) 我今天主要谈论清朝的刑名幕友如何在清朝的司法体系中,抵抗并利用官方的话语体系来突破官方对其社会空间的压制和圈定,从而发挥自己的法律专业知识,发挥自己的社会影响。刑名幕友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很多前辈已经有过深入研究,我今天就不再涉及刑名幕友的一些具体的方面,如为何地方官对刑名幕友如此依赖等,关于这点,我的观察是...
由于礼治文化、地理环境、民族习尚和专制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地形成为一种独特的公法品格和制度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全球化浪潮等因素的影响,使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正在向现代法律文化转型。本文从制度层面和价值层面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型进行阐释,并对它的源流作探讨。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法律文化概念的理论界定,我国学界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法律文化即是法观念、法意识,所涉及...
法治已经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共识。法治社会的形成不仅依赖于法律制度的完善,而且依赖于法律思想对诉讼活动提供的思考资源和理论向导。中国的立法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起伏,一个勿庸置疑的事实是,中国法律思想的创造依然贫乏。这当中的原因很复杂,既与西方法律思想在中国的法律实践中没有实现成功转化有关,也与当代中国法律实践经验的缺乏有关,但是,对中国古典法律思想的忽略也是造成这种窘迫情形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我们...
“和”,最早见于甲骨文,本指乐器和声音的相应和谐,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谐”,本指音韵的和洽,引申为协调关系或适当状态。“和”、“谐”合用表达了人们对匀称、适当、适中和协调的追求。古代的和谐观强调了一种有价值的普遍的和谐关系。“和”还与“中”合用,称为“中和”。“中”,本为正中、适当、恰当、适量,在哲学上是指相对于事物的两个极端而言,强调“度”的分界。“中和”也就是指“适中、适...
]《睡虎地秦简》的发现使秦律研究成为可能。《张家山汉简》发现后,秦汉律关系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思考上述问题之余,人们不禁要问,如此重要的法律,为什么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里却很难找到一鳞半爪,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本文试图从汉对秦政批判、法律儒家化等方面,揭示秦律在传世文献中佚失的原因。
年初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连续剧《贞观长歌》,断断续续看了十几集,感觉那里面的唐太宗李世民,很像上世纪70年代电影里的正面典型人物。翻开唐代史官吴兢编撰的史书《贞观政要》,李世民还真的很“高大全”,百分之百的圣王气象,连做梦见到的都是虞舜,比孔子偶尔梦见周公,不知高出多少。   早就听人说过“卓越的政治家个个都是出色的演员”。看了《贞观长歌》,再读读《贞观政要》,便不由得不信了。唐太宗肯定是个...
俞江先生1999年撰文称,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资政院档案中发现了“两种清末宪法草案稿本”(分别称之为“甲残本”和“乙全本”),并对两种宪草进行了初步研究。然而,通过进一步研究,可知所谓“甲残本”,并非宪法草案,而是度支部员外郎李景铭翻译日本学者北鬼三郎《大清宪法案》一书部分内容的抄件,系为主持纂拟宪法的载泽等人提供的参考资料而已。 “乙全本”宪草则可能为民间立宪派团体或人士所纂拟,似不能说是清廷秘...
法律移植(legal transplant)是比较法学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其一般含义是: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某种法律规则或制度移植到其他国家(或地区)[1]。与“移植”相近的词语,学者们经常提到的还有借鉴、吸收、模仿、输入、影响、继受、本土化等,有的学者专门对这几个词语作为分析,并把它们都归入法律移植语境中的概念体系[2]。关于法律能否被移植的讨论,多集中于对法律移植内涵的见解上的分歧,如曾被...
:《二年律令》中许多律条是惠、吕时期以诏书令形式颁布的,它们在《二年律令》中呈现出来的正式的成文法形态,表明它们经历了将诏书令加工为律条、然后归属在相关律篇下的编辑加工程序。这不仅证明《二年律令》是吕后二年修订的当代行用法典,而且揭示了汉代追加、修订律与令一样,均来源于皇帝的诏书令。以往对杜周、文颖说存在重大误读。杜周、文颖说从法典编纂修订的不同角度诠释了汉代律令的区别与联系。至少从吕后时期起汉王...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时期。弄清楚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对于研究这段历史,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时期党的土地政策的演变,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一、从八一南昌起义到党的六大;二、从六大到六届四中全会;三、从六届四中全会到瓦窑堡会议前夕;四、从瓦窑堡会议前夕到抗日战争爆发。下面就按照这四个阶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一从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到1928年7月党的六大召开以前...
政治现代化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两次较大的社会和政体转型,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历史教训,一次是辛亥革命结束了晚清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另一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国民党的军阀独裁制度使中国进入人民共和国时代。令人费解的是,无论清政府抑或国民党政府都曾进行过一次宪政改革即20世纪初晚清宪政与40年代国民党宪政,他们都希望以此缓和矛盾稳固统治,但最后又都毁灭...
2005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简介:李力,男, 1955年9月出生,2000年9月师从于中国人民大学曾宪义教授,于2003年7月获博士学位。中 文 摘 要许多中外国学者都认为古代中国法律制度的特征是刑事法发达并且以刑事法代替民事法,即所谓“刑民不分,以刑代民”。然而中国古代社会又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曾经相当发达,而且社会经济关系极其复杂的社会,在这样一个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事关系的社会中,...
法家法治思想的再评说     法家  法治思想       2008/3/12
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发展的高峰,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现代法治思想的一般理论和原则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因此,在前哲时贤认识的基础之上,有必要对法家法治思想中有关君权至上与法律至上的问题、君主本位与国家本位的问题、重刑治国与轻刑治国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