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 法学 >>> 法律史学 >>> 中国法律思想史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库 中国法律思想史相关记录231条 . 查询时间(3.125 秒)
边沁的证据法思想建立在功利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认为诉讼法的目的包括直接目的与随附目的,也即司法程序既应当致力于公正地判决,同时也应当尽量减少因程序而产生的拖延、烦扰与浪费。为了准确地认定事实,边沁认为应以自然化的司法证明模式取代技术模式,摆脱形式性规则对证据使用与采纳的束缚,同时还应当确保法官对证明力评价的客观化;为了实现司法证明的随附目的,边沁主张用功利主义的方法避免司法证明的负面价值,发挥...
自法学在中国成为一门“显学”以来,法学出版物便年复一年如雨后春笋般成几何基数增长。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法学出版物的增多,并不当然意味着中国法学的水平高。在我看来,这在很大程度上乃是一个知识消费时代的产物,甚或是知识被要求量化、被规划的产物。其最典型的结果便是:除了统计意义以外,绝大多数法学出版物一经出版即成为“废纸”,即使作者和编者本人也懒得再去翻看。由此,我们必须提出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当下...
从《诗经》反映的西周春秋时期法律发展情况看,周人已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当时作为法律称谓的语词后世大多演化为对成文法各种形式的称谓;由三代的天命、天罚观念发展而来的君权神圣观念,明德慎罚、礼乐政刑综合为用及注重社会和谐的思想也在此时初步形成;其时的礼乐、刑法、司法、婚姻、祭祀、土地等各项制度也都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雷经天的司法思想是新民主主义司法思想的典型体现。苏维埃司法的政法传统、边区司法正规化改革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潮流是其思想的主要来源。围绕新民主主义司法观,雷经天提出了在司法组织上贯彻民主集中制,在法官队伍建设中加强工农干部与知识分子干部的融合,在六法全书援用中将政治立场与司法实践适度分离,在司法程序中坚持司法民主、发展司法便利等系列观点。其思想贯穿着革命性和实践性思维的特点,是时代背景与个...
近年来,学者对于传统中国尤其是明清中国的司法实践与司法文化,可谓充满热情,刊布的论著琳琅满目,挖掘的史料也很丰富,几乎成了谈论中国法律史的一个核心话题。实在令人惊喜!不过也有若干问题,尚未引起学者应有的关注;即或有所关注,但讨论却不够深入。在笔者的阅读视野中,这些问题包括:司法档案的制作技术与“裁决依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司法官员的情感、信仰和信念对于司法实践的影响,州县衙门的建筑风格蕴含的价值取向...
本文利用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复原了《钦定大清刑律》从1906年的预备案到1911年的钦定第六案共七个法案的编纂历程,辨析期间的变革、修订情况,发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典故。法典修订论争中新旧两派的区别并非绝对泾渭分明,而且新派在立法中无视程序要求的做法也极为不妥。
“髡”是秦汉法律中的刑罚名。关于髡刑,《说文》段玉裁注曰:“髡,剃发也。”{1}作为刑罚,髡刑春秋战国时代可能已经存在。如《周礼•秋官•掌戮》中有“髡者使守积”的说法。屈原《楚辞•涉江》曰:“接舆髡首兮。”接舆是春秋时的隐士,楚国人,曾遭髡首。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类就在解决各种矛盾和纠纷的过程中生存和发展,探求事实真相一直是各个社会在处理各种矛盾和纠纷时追求的共同目标和判案标准。神灵裁判是古代社会人们在解决疑难案件时才采用的一种方法,并不占主流地位,占主流地位的判案方法则是探求案件事实真相,循实情而断案。在事实探知模式方面,人类经历了以直觉经验为主的模糊真实到以理性经验为主的形式真实,再到规则意识较强的法律真实的发展过程。我国应确立...
《唐律》别籍异财之禁探析     唐律  户婚律  别籍  异财       2016/11/21
禁止别籍异财是中国古代法律规范家族财产、维护家族制度的一项重要规定,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将其视作一个整体,忽视别籍和异财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相互关系。根据《唐律》和其他原始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别籍和异财实际上是两个问题而又紧密联系,法律禁止的重点是别籍而不是异财。
2002年6月甘肃玉门花海出土的《晋律注》是本世纪中国法制史资料上的重大发现,有利于了解晋律的真实面貌。本文结合传世文献和其他出土资料,探讨了《晋律注》的抄写年代、作者与篇目、捕律和诸侯律若干问题,据此探讨了诸侯律与八王之乱的关系、后魏律渊源以及河西律学是否包含有晋律的成分等问题,提出汉律、晋律与唐律之间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等一系列新看法。
社会转型时期私法的使命     社会  转型时期  私法  使命       2012/11/14
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或人们行为的制度工具,法学是建立在对社会认知基础上的一门科学;而对社会的认知,既可以是对人类社会一般规律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社会认知。由于法律的政治属性,法律是国家调整其主权范围的社会关系的法律。人类社会法制历史上形成的法治经验和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法律规则,可以为我们所借鉴,但是中国的法律应当是建立在中国社会的认知基础上的科学。中国的法学家当然以中国社会为认...
清代人士关于国际法的评论     清代人士  国际法  评论       2012/11/14
1839年(道光十九年),林则徐主持翻译了瑞士国际法学者瓦泰尔(Emmefich De Vattel,1714—1767)的名著《国际法,或适用于各国和各主权者的行为与事务的自然法原则》一书中的若干章节。 这是我国首次引进的西方国际法著作。此后,译介西方国际法著作逐渐增多。1864年(同治三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A.P.Martin)把美国学者惠顿(Henry wheaton,1785—184...
中国法思想的类型在本源上就不同于西方。早期的中国哲人对法的思考并不借助于概念和逻辑,而是来自于对水这种物质的观审、想象和沉思,由水所提供的意象成为中国法思想的一个原型。从治水的经验中提取出对治人一样有用的“准绳”概念,从“静止的水”的观省中建构了法的模型,从“源头之水”、“水舟关系”建立起中国传统政治法律关系原型。对于中国传统法思想而言,“水”不是说明“法”的一个文学意义的比喻,而是对法进行概念认...
增强监督 促检察改革     增强监督  检察改革       2010/11/3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主要任务是依法履行监督职能,保证国家法律的统一和正确实施。“通过改革破解实践中制约法律监督工作开展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职能,提高法律监督能力;抓住容易发生问题的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完善检察权运行的内外部监督制约机制,进一步加强对自身执法活动的监督制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在谈到检察机关司法体制改革时如是说。
检察制度是现代国家政治与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法治和人权的重要制度保障。当代中国的检察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根据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吸取中国历史上政治法律制度的精华、借鉴其他国家检察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贯彻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民主集中制理论,体现了马克...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