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信息处理技术 >>> 信号检测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信号检测相关记录66条 . 查询时间(3.881 秒)
2024年6月17日,武汉科技大学伍世虔教授应邀来校进行学术交流,作题为“低秩分解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西安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相关科研团队师生参加会议。
随着脑科学的发展,脑机接口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有望在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扮演人机沟通与人机协同的重要角色。目前,如何提升脑机之间信息传输的有效性与可靠性是脑机通信面临的技术挑战。
近日,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解培中教授精心编写的《信号与系统分析》数字教材,在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高等教育数字教材创新发展会议2024年数字教材典型案例”。这一荣誉的取得,是对解教授深耕教学、勇于创新精神的充分肯定,也标志着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在数字化教育领域的显著成效。
近日,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发布了《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公布2023年度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及2024年度青年科技新星入选人员的通知》,西安邮电大学5位教师入选,其中西安邮电大学通信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叶迎晖、副教授刘尧入选2024年度青年科技新星。
近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智慧渔业技术与装备创新团队针对窄带信号体制下单体鱼回波检测识别率低、适应性差等问题,通过基于宽带信号回波特征的单体目标识别技术,采用鱼群声学回波建模和算法仿真及实验,开发了基于单体鱼宽带回波信号特征的单体鱼宽带回波检测方法。该方法基于回波信号匹配滤波输出脉冲时域特征和瞬时频率特征,实现了低信噪比条件下的高准确率、低误判率的单体目标回波检测,有望为深远海大型...
脑机接口是大脑与外界交互的新方式。脑机接口绕开外周神经,通过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直接连接以进行信息交换,在神经康复、认知计算等领域颇有应用前景。然而,如何实时地、有效地将大脑意图转换为控制外部设备的指令,是制约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2023年9月25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组与南方科技大学翟继先研究组合作,在《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上,发表了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在单细胞水平解析了结瘤因子处理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根系24小时内特异细胞类型的基因表达变化,发现了表皮和皮层细胞在结瘤因子处理后30分钟内发生明显的基因表达重编程(这些变化在6小时后逐渐恢复)。...
2023年8月17—18日,由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中心(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芯动力人才计划共同组织的国际名家讲堂VLSI数字信号处理培训在深圳市南山区软件大厦顺利举办。
2023年8月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徐华强、段佳和杨德华,在《自然》(Nature)上,发表了题为GPCR activation and GRK2 assembly by a biased intracellular agonist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报道了第一个高分辨率GPCR——神经降压素受体(neurotensin receptor 1,NTSR1)与GRK2的复合物结构,...
摆舞是蜜蜂特有行为模式,用来传递与食欲奖励相关的信息。蜜蜂通过表演摇摆舞招募同伴到指示的蜜源位置,被招募的蜜蜂采集成功后又继续通过表演舞蹈招募更多的同伴,因而蜜蜂的摇摆舞对蜂群觅食是一种正向激活信号。自然界中,正向激活信号和反向抑制信号往往同时存在,例如,当蜜源地出现危险时,蜜蜂就会减少对蜜源的访问,并在返巢后通过发出停止信号向同伴传递蜜源有危险的信息,正在舞蹈的蜜蜂接收到停止信号后舞蹈很快停止。...
2023年3月24日上午,IEEE Fellow、美国奥本大学Shiwen Mao教授应邀来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作“Deep Learning for WiFi-based Indoor Fingerprinting”专题报告。本次专题报告详细地介绍了室内定位的相关内容,为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师生的相关科研工作开拓了新思路。本次报告由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周亮院长主持,学院逾三百名...
在人体表面采集高质量脑电信号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任务。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白硕团队联合清华大学副教授张沕琳团队,开发出兼具导电性、粘附性、抗干扰性的多功能水凝胶电极,可实现高质量无线采集前额脑电信号。2023年2月17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
在人体表面采集高质量脑电信号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过程工程所白硕研究员团队联合清华大学张沕琳副教授团队,开发出一种兼具导电性、粘附性、抗干扰性的多功能水凝胶电极,可实现高质量无线采集前额脑电信号。近日,相关工作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 (DOI: 10.1002/adma.202209606)。
应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副研究员聂丽瑛邀请,2022年11月24日,瑞典Lund University的Buon Kiong Lau教授在线上为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师生做了题为“Antenna System Design for Future Cars”的学术报告。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的相关老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报告。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异常低温严重影响水稻的生产,培育具有异常温度耐受的设计型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作物的品种分子设计技术依赖于细胞感知温度信号的转导网络机制,细胞中温度感受器是信号网络的源头,而温度感受器如何将温度物理信号转换成化学信号,其机制尚不明晰。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