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临床医学 >>> 内科学 >>> 胃肠病学 >>>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知识要闻 胃肠病学相关记录216条 . 查询时间(2.693 秒)
3月9日,《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赵立平教授领导的国际合作团队的最新成果“Gut bacteria selectively promoted by dietary fibers alleviate type 2 diabetes”。该研究发现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膳食纤维,可以使人体肠道内特定有益菌群升高,进而改善2型糖尿病的临床症状。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刘青光教授研究团队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荷美尔研究所(Hormel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Ningling Kang教授研究团队以及美国梅奥医学中心胃肠研究室(GI Research Unit, Mayo Clinic)Vijay H. Shah教授研究团队共同合作,创新性地发现高基质硬度诱导HSC活化以及P300核...
国家“千人计划”是由中央组织部会同各相关部委组织的国家最高级别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该计划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引进重点学科领域的专家人才来华创新创业。今年是第十四批国家“千人计划”,其中创业人才项目共有443人申报,经过形式审查和专家面试,41人通过终审,邹博士就在其中。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陈萦晅、房静远课题组研究发现,位于线粒体的sirtuin家族蛋白SIRT5通过促进大肠癌细胞的谷氨酰胺代谢在大肠癌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这项研究丰富了大肠癌代谢调控的机制,并为SIRT5作为大肠癌潜在治疗靶点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兼博士生导师陈萦晅、房静远课题组题为“Sirtuin5 contributes to colorectal carcinogenesis by enhancing glutaminolysis in a deglutarylation-dependent manner”的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影响因子12.1...
2018年1月23日,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李兰娟院士牵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肠道微生态影响慢性重大炎症性肠肝疾病的机制研究”在附属一院正式启动。近年来肠道微生态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所起的作用引起了国际学术领域的广泛关注。一些慢性疾病如肥胖、炎性肠病(IBD)、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和慢性肝病等都显示与肠道微生态相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健康人类微生物组计划已生成了来自242名...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教授周平红课题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研究员蒋玉辉课题组与美国威克森林浸信医学中心综合癌症中心教授张微课题组合作,研究发现结直肠癌转移新机制——磷酸化的迁移侵袭抑制蛋白(MIIP)促进结直肠癌转移。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课题组成员陈涛表示:“如果能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着手,研究其临床意义和调控机理,将为新的结直肠癌预测、预后指标和治疗靶点...
日前,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潘金水副教授团队牵头与中医科、病理科多位医生撰写的“Ectopic colonization of oral bacteria in the intestine drives Th1 cell induction and inflammation”技术评论在线刊登于著名期刊Science的eLetters栏目。据悉,eLetters栏目为电子版,主要刊登由Science编...
炎症小体是近年发现的位于细胞质的一类多蛋白复合物,它能够介导多种促炎信号,包括炎症因子白介素(IL)-1β,IL-18的成熟,以及切割促焦亡蛋白Gasdermin D。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小体在肠道疾病发生以及维持肠道稳态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众多不同的炎症小体中,NLRP3炎症小体以其复杂的激活机制和显著的临床相关性而备受关注,但其在肠道生理中的作用机理目前仍不清楚。人的NLRP3基因位...
2017年11月27日,Nature 旗下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刊登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院士团队和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共同完成的一项研究,该研究结果显示同样用阿卡波糖治疗糖尿病,B肠型肠道菌群的人群明显效果更好,降低体重、降脂以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情况更为明显,并揭示了其中的原因。令人欣喜的是,中国人群中,B肠型肠道菌群的人群比例更高。
2017年11月27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并举行了颁证仪式,我院内科学教研室主任、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李兆申教授当选。至此,长海医院在最近三届院士增选中,连中三元,在国内医院中独一无二、史无前例。李兆申,男,1956年10月生,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内科学教研室主任,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全军消化内科研究所所长,...
在十一五、十二五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2012ZX10002004-001, 2017ZX10304402-002-002 )资助下,浙大一院李兰娟院士团队的李君教授课题组联合上海交大瑞金医院、三军大西南医院、解放军302医院、首都医科大学佑安医院等十二家国内著名大学医院肝病中心,历经5年的前瞻性大样本研究,建立了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诊断与预后评估的中国标准(COSSH-ACLF),该研究...
近日,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胃肠肿瘤外科王振宁教授团队在非编码RNA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发现CLDN4在胃癌中的表达与功能受到非编码RNA调控网络的调节。相关研究成果于2017年8月18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2016年影响因子12.124)。“Non-coding RNAs participate in the regulatory netwo...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学科暨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房静远教授科研团队,通过对大肠癌术后化疗后复发及不复发的患者黏膜组织DNA的测序分析,发现在肿瘤复发患者中肠菌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a nucleatum)含量明显升高,并明确了该菌诱导癌细胞自噬而导致化疗耐药与肿瘤的术后复发机制,从而引起大肠癌患者五年生存率降低。这一最新原创研究成果发表在7月...
肠道“味蕾”感知炎症(图)     肠道  炎症         2017/6/26
你是否曾在压力沉重的时候或者吃了很辣的食物后急着去厕所?这或许是因为肠道内的味蕾能感知炎症化学物质并且向大脑发出警告。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细胞》杂志。 人们对这种被称为肠嗜铬细胞的味蕾知之甚少。它们最早激起科学家的好奇心是在发现肠嗜铬细胞产生了体内90%的血清素时。血清素是一种大脑化学物质,最为人熟知的是能调控心情、食欲和睡眠。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