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生物医学电子学 临床工程学 康复工程学 生物医学测量学 人工器官与生物医学材料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生物医学工程 研究所相关记录379条 . 查询时间(2.166 秒)
现代生物医学中,与活体器官、动物试验和人体临床试验等医疗辅助测试手段相比,组织器官模型能够反映生物体的组织器官结构形态和生理环境,同时具有成本低、易操作及符合伦理道德的特点,使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显著优势。水凝胶和生物体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匹配度以及生物相容性。因此,发展新一代水凝胶基的人体器官模型模拟组织器官生理环境和界面物质交换,在未来生物医学中意义重大。
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简称系统所)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与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合作共建的新型研究机构。系统所秉承“尽微至知,谙医厚生”的办所理念和治所精神,聚焦系统医学研究,以重大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和防治关键瓶颈问题为重点,注重学科交叉融合,着力发展大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生命组学、新型免疫治疗、疾病动物模型、化学生物学等前沿技术,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
慈溪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于2013年10月成立,2019年9月正式入驻慈溪新园区。慈溪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秉承“科研顶天,转化落地”的科研理念,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进一步围绕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开展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研究,开发具有重大需求的生物医学材料、医疗器械技术、医疗设备等,推进相关技术向产业化发展。 
2021年11月9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微流控芯片研究组(1807组)秦建华研究员团队受邀发表综述文章,系统总结了该团队在利用器官芯片开展感染性疾病研究方面的一系列成果,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戴建武再生医学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脊髓再生修复研究及临床转化。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序胶原蛋白支架产品(NeuroRegen scaffold),其不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且可根据脊髓神经元细胞的神经纤维有序生长的特点引导新的神经元分化及神经纤维有序延伸,为脊髓神经再生修复提供了“桥梁”。
酸检测逐渐成为病原体诊断的“金标准”,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持续蔓延,核酸检测的重要性正不断被大众认知和认可。作为高灵敏度、绝对定量、高耐受性的新一代核酸检测技术,数字化聚合酶链式反应(数字PCR,dPCR),在稀有突变检测、拷贝数变异检测、液体活检、单细胞分析、转基因检测、病毒载量检测、微生物定量分析、NGS文库制备等应用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字微流控(Digital microfluidics)是一种通过电极阵列,在芯片上利用电信号对微量液体的运动进行精准操纵的技术,现今已广泛应用于化学合成、生物分析、疾病诊断等领域。该技术利用了半导体技术及消费电子的设计理念,可以在手掌大小的微流控芯片上,在无需外设的辅助下,可以自动的实现快速在场体外诊断(POCT)。芯片具备高度兼容性,可用于定量分析多种蛋白质和生物分子。
近20年来,超分辨荧光显微成像技术的出现有效打破了光学衍射极限的束缚。基于单分子定位技术的超分辨显微镜(SMLM)和受激发射损耗显微镜(STED)以及结构光照明超分辨显微镜(SIM)等技术在众多课题组的努力下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结构光照明显微镜由于成像速度快、光毒性小、无需特殊荧光标记等优势,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尤其是活细胞成像中最受欢迎的技术手段。近期,苏州医工所李辉课题组围绕着结构光照明超分...
黄帆,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入选天津市创新人才托举工程,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科技优秀人才,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人选等称号,国际期刊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Frontiers in Chemistry客座编辑,天津市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基础医学影像分会委员。
大脑是生命体中结构和功能最复杂的器官之一,代谢网络的信号传导与调控是其重要的分子机制基础,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精神疾病发病机理和药物研发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脑中代谢调控网络涉及的代谢物种类多样,理化性质各异,且这些代谢物的含量差异大,因此对脑代谢网络的成像表征与分子功能识别是具有巨大挑战的课题。
2021年2月24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蒋建东研究员/王琰研究员、基础医学研究所曹雪涛院士为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著名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在线发表了“Oral berberine improves brain dopa/dopamine levels to ameliorate Parkins...
目前,纳米医药面临临床转化困难的严峻挑战。传统纳米材料虽然具有高渗透长滞留效应(EPR效应)、长血浆半衰期、缓控释和智能响应等小分子药物难以比拟的优势,但受制于化学结构不确定、配方复杂、代谢相对困难、生产质控成本高和毒理、药代难以定量测定等缺点,极少能够实现临床转化。因此,设计出同时具备明确化学结构、EPR效应、长血浆半衰期和智能响应等特点的新型药物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上述挑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王强斌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陈学元研究员合作,首次采用合金化的方法合成了银金硒(AgAuSe)量子点。该量子点发射峰位于978 nm,其绝对PLQY为65.3%(为目前报道的不含毒性重金属的NIR-II量子点PLQY的记录),发射半峰宽为90 nm,寿命为4.58 μs。结合变温光谱,表明该量子点PLQY增强的主要原因在于非辐射跃迁的有效抑制。进...
近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王强斌研究员团队利用一种各向异性的L-鼠李树胶糖-1-磷酸醛缩酶 (RhuA)作为构筑基元,通过在蛋白质三维(3D)空间位点引入组氨酸残基并且精确调控其相互作用,成功实现了将各向异性的非球形RhuA蛋白质自组装成高度有序的、具有不同形态和结构的蛋白质晶体。基于组氨酸的π -π作用,通过热力学调控RhuA的自组装过程,获得了3D纳米带和3D四方相晶体结构;...
近日,材料领域知名期刊ACS applied and interfaces(中科院一区TOP类)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在生物打印材料领域的最新进展(Collagen-Based Thiol–Norbornene Photoclick Bio-Ink with Excellent Bioactivity and Printability. Doi:10.1021/acsami...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