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中国各体文学 >>> 中国诗歌文学 中国戏剧文学 中国小说文学 中国散文文学 中国各体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中国各体文学 诗歌创作相关记录22条 . 查询时间(0.084 秒)
近日,由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团委主办、南方诗社承办的“诗神与人生”诗歌创作沙龙在文艺工作坊开展。本次活动由陈培浩教授主持,诗人陈初越、作家皮佳佳应邀参加并作创作对谈,南方诗社社员代表、诗歌爱好者近30人参与活动。
从总体上来探讨回族诗人木斧诗歌创作的诗学特征,是比较复杂而颇有难度的。木斧属于七月诗派,也深受七月诗派前辈诗风摘要:的深刻影响。木斧结合时代和个体体验,以及对其他流派诗艺的汲取,乃至鲁迅文学思想的传承,创造了属于他独特的诗歌世界作为获得“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的持续写作诗人,木斧诗歌体现出独特的诗学特征,也即铸造"力”的诗学、情绪和意象的契合、戏剧化的表达策略等几个方面。这是木斧诗歌与其他七...
白连春是当代诗坛上一个独特的存在体。通过对白连春诗歌的全面解读,认为白连春诗歌主要体现在对乡村与城市生活的苦难叙述和庄稼的礼赞方面,表达了诗人对苦难生活的真切体验和人民性的深刻理解,折射出作为一个底层农民游走在多村与城市之间所经历的苦难生活的关注力度和叙述能力,表现出深切的人道主义关怀。
中观是由大乘佛教而来的一种不落极端、通脱超然的观念。康若文琴以富有特色的诗歌创作彰显了这一美学观。具言之:化用佛理禅意营造清静自然之境,借用“静穆观照”书写同一无碍的和谐存在观,追求“静”“空”与“清”意蕴,彰显藏地人民跃动的生命观。此“中观”诗法,拓展了当代藏族汉语诗歌的诗学内容和主题边界。
清代八旗驻防属军事建制,其科举参与方式在历史演进中曾屡遭阻滞。嘉庆年间驻防八旗科举的本地化最终完成,驻防士子与汉城士子由此共享教育环境及教育内容。这在文化层面正式拉开了驻地旗民交流的序幕,并最终使驻防士子及其诗歌创作渐趋“儒化”。驻防旗人科举出仕带来地域间的流动,其诗作也随之呈现出多维化图景。驻防八旗的科举参与方式推动了驻防旗人诗歌创作的生成与延续,也有利于清朝统治的巩固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1945 年抗战胜利前后,穆旦的诗歌创作曾经历了一个短暂的高峰。但此后不久,诗人却停滞了诗歌写作一年多,专注办报,直至1947 年初再次提笔,写作《时感四首》并开始又一段较集中的创作。就书写内容来看,穆旦在这几年间的写作大多可用“时感”来概括,但却并不仅仅是与某一具体时段的社会历史现实相关,也与其对战争的回忆及对“战后”的想象相关。从抗战胜利到国共内战,从在“大后方”祈盼新生活的“小职员”到北返、...
梅尧臣诗歌风格多样,但总体尚可以“平淡”概括。从诗歌创作看,梅尧臣诗歌多写秽恶琐屑之物,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诗歌的美感。梅尧臣推崇杜诗,在诗歌内容上关注国事和民生,使用杜诗典故,注重诗句锤炼,也使用杜诗中常用的句法。他的诗歌总体上并不学杜,但明显受到了杜诗的影响。
诗刊社日前在江南水乡江苏省苏州市张浦镇欣兰亭挂牌建立“中国诗歌创作基地”,并启动“张浦杯”三项诗歌大奖。《诗刊》常务副主编李小雨和苏州市作协、昆山市作协、张浦镇的有关领导出席了挂牌仪式。
屠岸先生是当代重要的翻译家和诗人,迄今已走过六十多年的诗歌旅程。他在耄耋之年依然保有丰沛的诗情,激情不减又内蕴深邃,正印证了其诗句“深秋有如初春”。2010年11月20日,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人民文学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在京召开。诗人、学者,以及屠岸先生的故交新友近50人与会,提交论文30多篇。与会者对屠岸的诗歌创作和诗学理念进行了热烈的研讨,一些...
北京大学中国当代文学课件第三编 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1977- )第十二章 诗歌创作
北京大学中国当代文学课件第一编 “十七年文学”(1949-1965)第二章 诗歌创作
   诗歌翻译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无论如何高估也不嫌过分。已故的卞之琳先生曾经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发表过一篇论述诗歌翻译对中国新诗的影响的长文(题目记不清了,只记得是登在《译林》杂志上),以诗人兼翻译家和过来人的三重身份详述了中国新诗主要源于翻译诗的史实。时至今日,没有诗歌翻译就没有中国新诗这一论断似   乎已成文学界的共识。由于卞先生对中国新诗受翻译影响的情况论述甚详,这方面我就不再多讲,而...
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生活观念导致了戴望舒婚姻爱情的失败,而情感生活的悲剧则使得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不可避免地带上了瞬间浮华的现代都市色彩和孤独忧郁的情感基质。在戴望舒的诗歌中,“丁香”与“蔷薇”、“夜”与“梦”是两组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前者是忧郁的爱情生活的象征,后者则是都市浮华中孤独的人生体验。
论郭沫若建国以后的诗歌创作             2007/11/5
(一)诗作的概况和基调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忙的国务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仍然没有停止自己的文学创作,他诗人的声音仍然十分嘹亮。建国以后,郭沫若的诗集出版了《新华颂》(一九五三年)、《百花齐放》(一九五八年)、
谢朓诗歌创作简论             2007/11/5
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齐梁时期,显现出了新的面貌:在题材、内容上,继前人已辟的蹊径又有所拓展;在表现形式上,除上承建安以来渐重辞采、偶对和用事而踵事增华以外,又进而讲求声律,转尚清绮。一时作者众多,蔚成风气。其中,可以冠冕群伦,独步一代,又深远地影响后来的,允推谢朓。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