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临床工程学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临床工程学 生物医学相关记录43条 . 查询时间(0.544 秒)
2021年1月26日上午,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召开了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妇科第一瘤微无创诊治》专家评审会。会议邀请了来自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陆军军医大学、中国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高校课程建设专家、教务处陈戈副处长、研究生院尹定洪副院长等9名专家,对该门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评审。 首先,专家们听取了《妇科第一瘤微无创诊治》课程学术策划人王智彪教授介绍建课背景、课程负责人陈锦云教授汇报课程基本情况和建...
稀土无机纳米发光材料作为新一代发光纳米生物医学探针,因其发光性能优异、化学性质稳定以及自发荧光干扰小等优点已经在各种危重疾病如肿瘤的精准诊断和治疗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已报道的稀土无机纳米生物医学探针都可生物降解,很容易在生物体内聚集,无法以代谢的方式排出体外,这极大地限制了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临床应用和成果转化。
日前,生命科学学院河南大学-麦考瑞大学生物医学联合创新中心的最新研究论文“Blood-Brain Barrier Penetrating siRNA Nanomedicine for Alzheimer's Disease Therapy”被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顺利接受。Science Advances为顶级学术期刊,目前其影响因子为13.116。阿尔茨海默症(俗...
为了动员号召全国科技工作者、社会各界人士等积极投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伟大实践,2020年全国科技活动周的主题为“科技战疫 创新强国”。2020年8月23-24日,重庆市科技活动周在园博园开展。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制的聚焦超声治疗系列设备作为我国原创技术代表亮相科技活动周,为市民科普中国原创的聚焦超声技术。
周非凡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1) 肿瘤光学精准诊疗技术研发;2) 神经免疫可视化及调控研究;
MNSs血型是继ABO血型后被检出的第2个血型系统,Milternberger亚血型系统(subsystem)是其中一类特殊的亚血型系统,Mia(MNS7)和Mur(MNS10)血型抗原是该亚系统中最具有临床意义的2个同种异体抗原。诸多文献报道其相应抗体常引起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因此该抗体检测愈加受到临床重视。
章晓华,男,体外循环室主任,主要从事心脏外科手术过程中体外循环人工心肺支持临床及相关研究工作。完成临床手术超过3000例。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各种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国家及省厅级科研课题。
朱德明教授,主任医师,体外循环科主任,硕士生导师,男,汉族,出生于1953年,中共党员。1976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儿科系,1979年毕业于上海市试办研究生班,师从我国著名小儿心脏外科专家丁文祥教授。80年代始专职从事体外循环工作,相继开展了深低温转流技术;不用血和少用血的体外循环血液稀释法;新生儿体外循环灌注;急诊体外循环;超滤技术在小儿体外循环中的应用、深低温脑保护等颇有深度和影响的研究及临...
黑飞龙,男,1968年11月出生,籍贯陕西,1991年毕业于延安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毕业。1997年重庆医科大学麻醉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分配至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体外循环科工作,2003~2004年德国柏林心脏中心进修。现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体外循环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青年委员。长期致力于心...
龙村教授,1983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同年到阜外医院麻醉科任住院医生;1988年任主治医师;1994年任副主任医师;1997年任主任医师;1990年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2006年为博士生导师。自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的临床工作,具有熟练的体外循环技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从事相关的科研研究。目前一直在进行ECMO的临床工作及研究工作。
管坤良,博士,密歇根大学生命科学Halvor Christensen教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基因组研究所和分子细胞生物学实验室PI。1984年获“农业协会荣誉会员”称号,1989年获Purdue“Arnold Kent Balls奖”,1998-2003年获MacArthur基金会奖,同年获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协会“Schering-Plough奖”和华人生物学家协会“青年科学家奖”,20...
施前,博士,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PI,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蛋白质组和系统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目前研究集中在疾病蛋白质组学和相关标志物机理研究。主要方向有:1.通过血液中自身抗体筛查进行肿瘤的早期检测研究。我们已经在脑胶质瘤中用自身抗体的方法获得了新的标志物。2.研究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的标志性分子,从而进行进一步的机理研究。我们运用来自于同一病人不同发展时期的乳...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