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临床医学 >>> 临床诊断学 保健医学 理疗学 麻醉学 内科学 外科学 妇产科学 儿科学 眼科学 耳鼻咽喉科学 皮肤病学 神经病学 精神病学 急诊医学 核医学 护理学 临床医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91-100 共查到临床医学 缺血性卒中相关记录100条 . 查询时间(0.051 秒)
目的:了解超急性期(发病3 h内)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区严重缺血性卒中 [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10] 患者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影(hyperdens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ign,HMCAS)发生率,比较HMCAS...
卒中的预防仍然是我们当前面临的巨大挑战。周围动脉病变是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标志,其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与死亡率关系密切[1] 。踝臂指数(ankle唱brachial index,ABI,又称踝肱指数)即指踝动脉与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间接反映了外周动脉的硬化程度。ABI 最初用于检测下肢外周动脉疾病,ABI≤0畅9 对于诊断下肢外周动脉疾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99%,因其检测是一种无创价...
纤维蛋白原与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卒中的密切关系早已得到公认。近年来,随着实验室水平的提高以及多项大型临床试验结果的报道,其在缺血性卒中病理过程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证实。本文就相关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研究颈动脉和椎动脉系统颅外段均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血管病变特点对首发卒中发生于前循环或后循环的影响。方法 通过南京卒中登记系统检索颈动脉和椎动脉系统颅外段均狭窄的患者,按其首发卒中位于前循环或后循环分成两组,总结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病变特点。结果 160例患者入选,93(58.1%)例以前循环卒中为首发(A组),67(41.9%)例患者以后循环卒中为首发(B组)。A组中51例(54.8%)前循环血管狭窄...
缺血性卒中(IS)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一直居高不下,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其发病机制、治疗策略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焦点。核心蛋白聚糖(DCN)是一种细胞外基质成份,大量研究发现DCN可以起到抗炎、抑制肿瘤生长、抗脏器纤维化等作用,近年来已成为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着重从IS的早期和晚期两个方面阐述DCN通过抗MMPs家族、上调内皮细胞p21和p27(周...
2010年12月在STROKE官方网站上率先公布了《2011版AHA/ASA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缺血性发作(TIA)预防指南》(后简称《指南》)[1],与2006版(2)及2006版之后的部分更新相比,该新版指南在针对血压控制方面,根据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些观点,就相关内容,我们进行讨论。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特异性生存质量特征。方法:符合研究标准的缺血性卒中患者144例,经“简易智力状态试验(MMSE)”评分后分为认知障碍组(52例)和无认知障碍组(92例)。运用“卒中影响量表(SIS 3.0)”对患者进行生存质量评估。同时运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进行焦虑、抑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比较。...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防治缺血性卒中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目前临床常用抗血小板西药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嘧达莫、糖蛋白受体抑制药、西洛他唑、三氟柳、盐酸沙格雷酯和曲克芦丁等。此外,随着中医对血瘀症发病学认识的深入和活血化瘀中药药理研究的进步,丹参、川芎、当归、天麻、葛根、刺五加等中药及其制剂在临床治疗缺血性卒中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缺血性卒中的个体化二级预防。
根据发表于2006年2月9日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l J Med 2006;354:588-600)上的SAINT I研究结果,在3期试验中显示阳性的首个神经保护剂可显著减轻缺血性卒中后患者的残疾。该研究涉及1,69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这些患者缺血性卒中发作6小时内被随机指定接受NXY-059(阿斯利康)输注72小时或安慰剂。主要终点是在90天时通过Rankin评分测量患者的残疾程...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