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诗学相关记录322条 . 查询时间(0.022 秒)
情感诗学是木斧诗歌的重要特征。情感诗学既是诗人对时代变革的情感传达,也是诗人自觉的艺术和社会实践的结果。在近70年的创作生涯中,诗人十分强调感在诗歌写作中的作用,并能很好地处理情感与诗歌之间的关系。情感诗学饱雕着诗人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民族情怀,进而挖掘出了时代的强音,直抵人类生命的本质。诗人把生活经历置于情感诗学视野中,将民族、时代与生命熔铸在一起,形成了个体人生与诗艺的综合体。因此,木斧独特的诗歌...
日前,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了2023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刘运好教授承担的《庐山慧远集义疏》(凤凰出版社申报)、任群副教授承担的《钱仪吉集(清代诗人别集丛刊)》(人民文学出版社申报)获得立项。
2023年6月15日,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召开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与古代文学研究学习研讨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讨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与古代文学学术研究的开展。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胡传志教授,副主任武道房、潘务正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团队俞晓红教授、王昊教授出席会议,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专兼职研究员及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团队成员参加会议。会议由潘务正教授...
2023年6月,李平教授、黄诚祯老师《海峡两岸“龙学”比较研究》在中华书局出版。此书是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白连春是当代诗坛上一个独特的存在体。通过对白连春诗歌的全面解读,认为白连春诗歌主要体现在对乡村与城市生活的苦难叙述和庄稼的礼赞方面,表达了诗人对苦难生活的真切体验和人民性的深刻理解,折射出作为一个底层农民游走在多村与城市之间所经历的苦难生活的关注力度和叙述能力,表现出深切的人道主义关怀。
“声”与“气”是中国古典诗学中两个非常重要的范畴。今人探讨“声”“气”关系,关注更多的是桐城派诸人所提出的“因声求气”论,而对为何可以“因声求气”则语焉不详。
2023年6月1日,石台县政协主席戈卫民率政协三级调研员汪献忠、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檀宏良,在池州市作协主席何家荣的陪同下,专程来诗学中心考察交流。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胡传志教授接待了戈卫民一行。
2023年5月27日上午,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刘运好教授应邀做客六安市“金安大讲堂”作专题报告。六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金安区委书记霍绍斌,金安区委副书记、区长黄媛媛、金安区政协主席荣维聪,金安经济开发区、各乡镇(街)负责同志、区直各单位负责同志、区委各部委全体工作人员,“周末训练营”青年干部和金安区属各中小学校校长及部分优秀班主任参加报告会,金安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唐光琴主持报告会。
2023年5月16-17日,第36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武汉召开,会议期间公布了2022年度“全国古籍出版社百佳图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刘运好教授的著作《陆士衡文集校释》入选全国古籍出版社百佳图书推荐名单。
2023年5月15日,《光明日报》第13版文学遗产版面刊发了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傅宇斌教授题为《“正变”观与谭献的清词史建构》的理论文章。
《民国诗学》,潘静如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版。全书以人为目,以书为纲,以民国诗学著作为窗口,即小见大,沿波讨源,联结、回顾中国古代诗学思想的关键议题,探寻、反思近代诗学史叙事范式的生成。陈衍、汪辟疆、钱仲联、钱锺书、吴宓、杨钟羲、孙雄、章太炎、刘咸炘、徐世昌、郭则沄、连横等民国诗学人物,同光体、选体、西昆体、晚唐体等民国诗学流派,都一一涉及,全面展现了民国诗学的梗概、精神与演变。
2023年5月1日下午,胡传志教授应邀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师生带来“古代作家个案研究例说”的主题讲座。本场讲座由浙江师范大学邱江宁教授主持,相关专业老师与同学共同聆听。
2023年5月1日—5月3日,《文学遗产》辽金元诗文研究论坛(2023)暨“丝路纪行文学与文献”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遗产》编辑部、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江南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新疆大学、山西大学、内蒙古大学、湖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安徽师范...
本书是对中国古典诗学若干基本概念和命题的研究。其中有些问题,迄今为止很少有人涉及;有些虽被谈得很多,但作者提出问题的角度和结论仍能自出新意,成一家之言。初版问世后,学界多有征引、发挥,有些篇章曾引起讨论和商榷。这次再版,新增了作者近年撰写的《境·境界·意境》《以高行卑》两篇,并对原先各篇作了不同程度的充实和修订,但未改动最初的分析和结论,以保留原有的学术面貌。
2023年4月23月至25日,由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文学院主办的“二陆文集校释”出版座谈暨魏晋文学研讨会在安徽师范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华书局、凤凰出版社、《学术界》杂志社、《文史知识》杂志社、《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等1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出版社、杂志社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