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临床医学 >>> 临床诊断学 保健医学 理疗学 麻醉学 内科学 外科学 妇产科学 儿科学 眼科学 耳鼻咽喉科学 皮肤病学 神经病学 精神病学 急诊医学 核医学 护理学 临床医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临床医学 血压相关记录982条 . 查询时间(0.138 秒)
2022年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2023年的主题为“精准测量、有效控制、健康长寿”。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普及高血压防治基本知识,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和重视,当天,吕梁市人民医院开展了“世界高血压日”义诊及健康讲座活动。
2022年5月17日是第18个世界高血压日。为了提高公众对高血压的认识,积极预防和控制高血压,2022年5月17日,第一医院高血压科联合心血管内科高血压团队部分专家以“精准测量、有效控制、健康长寿”为主题,走进新建路二社区,为群众进行高血压义诊及宣教活动。
2022年是第18个世界高血压日,活动主题是“精准测量 有效控制 健康长寿”。为了让更多人关注高血压防治,2022年5月17日,第二医院在门诊大厅举办义诊宣教活动。第二医院党委书记李保,心内科主任杨滨,心内科党支部书记高奋,副主任申晓彧、副主任黄淑田,李瑾主任医师、周华主任医师,护士长宋雅玲、冀永红、周文静、杨君参加活动。杨滨主任主持宣教活动。
“对于血压低于140/90mmHg的人,是否需要通过降压药物控制血压以预防或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诊疗规范的改变,更要考虑是否可以对人体健康带来益处!”5月12日,《中国人群正常高值范围血压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者降压治疗和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成果发布会在线上召开,对此进行了权威回答。该研究不仅是国际上正常高值血压的最大临床研究,也是唯一的正常高值血压硬终点的研究。
近日,意大利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如果站立时血压大幅升高,则其患严重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中风)的风险较高。相关研究发表于《高血压》。
2021年12月17日-19日, 2021中国心血管健康大会在苏州召开。期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高血压中心获全国高血压达标中心授牌。
南澳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无论是加在早餐麦片里还作为一份简单的零食,每天喝一点酸奶可能是高血压患者的首选。
近期,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高血压中心的研究团队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中国老年高血压病人的降压目标值的临床研究结果,论文题为:Trial of Intensive Blood-Pressure Control in Older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该研究发现,针对中国老年高血压患者(60-80...
2021年10月12日下午,2021年度北京朝阳医院高血压会议暨高血压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高血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研讨会在医院门诊十层第三会议室召开。会议由心脏中心副主任、高血压重点实验室主任钟久昌主持。
2021年10月8日是第24个“全国高血压日”,10月8~14日也是第二十七届上海市心脑血管病防治宣传周。本次宣传活动的主题为“血压要知晓 降压要达标”,旨在加强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营造慢性病防控“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良好氛围。
日前,在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余勇夫教授、秦国友教授课题组带领研究生黄晨进行了一项纳入2491340人大样本人群的队列研究。结果表明,与未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母亲的子代相比,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母亲其子代患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将增加23%。9月29日,该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医学》上。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新型冠状病毒除影响呼吸系统外,还会引发心脏、肾脏、肝脏等多器官损伤。为了给疫情防控提供科学支撑,全球的科研工作者在各领域开展了诸多探索。
血压是心血管疾病和过早死亡的首要风险因素,全球已有多达三分之一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压。据调查,我国大约有2.45亿高血压病患者,而且发病率还呈继续上升的趋势。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疾病也正在向中青年群体逼近。
血压是诱发心血管事件的首要危险因素,我国现有约2.45亿成人高血压患者 ,但血压达标率仅为15.3% ,高血压所导致的心、肾、血管等器官损害显著增加了心血管死亡风险,使高血压相关的致残致死率居高不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6月1日批准全球首个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沙库巴曲缬沙坦(诺欣妥)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血压和痴呆症均是当今社会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血压和认知损伤之有怎样的关系?此前世界医学界一直尚未完全明确。记者2日获悉,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郁金泰教授携手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立医院神经内科谭兰教授团队,历时5年,通过大型临床队列研究揭示了不同血压特征和认知损伤的关系,并揭示了潜在的生物学机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