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中国近代文学史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库 中国近代文学史相关记录211条 . 查询时间(2.095 秒)
“中国文学图像史”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论域,因此,对其中一些主要问题进行讨论是必要的。首先是“文学图像”的所指或定义,以及与其相关的“图像文学”。前者指传统的手绘文学图像,后者指文学之影视改编和数码文学图像。其次是中国文学图像史的分期,不能与朝代更替划等号,但又不能完全与之脱离,而应以“文图”或“语图”关系为基本参照,据此可划分为四个时段。最后是中国文学图像史的研究方法,即“语图比较符号学”的理据和...
解放区后期文学对于“鲁迅形象”的政治化建构,使“鲁迅方向”的重心由前期的“为民族”转变为“为阶级”,其中所寓托的“鲁迅形象”也主要由前期的“民族英雄”变为“阶级战士”。建构者揭示了鲁迅“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凸现了鲁迅坚定的阶级立场。以对鲁迅作品的政治化解读为前提和基础,使其发挥了证明《讲话》、助推“文艺为工农兵的方向”和整风运动、反抗国民党专制统治的重要作用;这种由鲁迅的政治之“用”显现鲁迅的政...
晚清以来描摹社会、揭露现实类小说的盛行,“五四”前后,评论界竞相对小说的写实问题展开讨论。评论者凤兮在自己的文章中以“自述体”一词代替写实,一方面重视写实的价值,同时也认为以作者自己为作品主角的自述体小说存在不够写实之处。其后的吴宓等人指出写实小说的弊端,而沈雁冰则否定时下流行小说隶属于写实派的身份和价值。整体上,他们对当时流行的通俗小说在写实方面的肯定呈逐渐递减之势。
回看1950年代的鲁学发展,有两位文学理论家兼鲁迅研究家——冯雪峰和陈涌,值得特别关注。他们二位不仅贡献卓著,而且其某些观点明显与众不同。单就《祝福》研究而言,二位对祥林嫂的认知与评价,只有肯定与褒扬,而无苛求与诟病;如此持论,不仅与同时期其他学者形成鲜明对照,而且对于新世纪研究者,亦具有参考和启示意义。
鲁迅曾在给赵家璧的书信中,将作家求书比喻为绿林强盗不惜钱财购买“盒子炮”。这背后,既是一位“过来人”的成长心得,也有对文艺界尤其是青年的期望与勉励。事实上,我们了解鲁迅驳杂而丰富的藏书,不难体味作为“战士”的鲁迅视书籍如“枪炮”的特别情感。这种情感当然不独鲁迅,我们从与他同时代的郁达夫、巴金以及后来的孙犁、张天翼、唐弢、胡风等人那里都不难发现。今天,这些林林总总,古今中外的藏书,是作家们留给世人的...
“法系”一词是20世纪初从日本引入的和制汉语新词汇。受欧洲比较学派影响的明治日本学者穗积陈重,首创“法族”“法系”等新语汇和概念,开创东洋文化视域下“法系别”比较法学派。作为“近代语言”之一种,被章宗祥、曹汝霖等留日学生引入汉语世界,梁启超等康门弟子将其定型为中国法政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要概念和表述工具。立足于“欧洲中心论”的法律文化价值观,亦以东洋化知识形态隐性植入,充作沈家本派借径日本、效法...
前近代中国人的理想社会具有无为、无治、崇尚“天然”的特征。“桃花源”可以视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典范,与西方占据主导地位的“乌托邦”传统存在一些根本差异。《大同书》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乌托邦作品。在康有为的观念中,大同世界被视作一个细密论证、精心撰构的规划与治理方案,是管理人员在全面掌握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规划和计算推导的结果,是“人为的”,而非“天然的”。这一转变反映出中国近代思想基本取向的...
早在2011年,我申请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文学与当代文化建设研究”,这个题目比较难把握,关键在于如何把握“百年中国文学”与“当代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重心不可偏颇,精要处要阐释准确,是故有诸多踌躇。思考数年,才写下这篇导言。琢磨这个题目的要义就在于:要去把握住百年中国文学如何开创中国的现代文学,如何完成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转变,由此建构的现代社会的精神理念和审美价值,如何塑造了中国现代...
文学的变革,不是"断裂",而是对此前传统文学再阐释。这种再阐释即对原文化形态的策略性误读。为了变革当前的文学,而从传统中寻找符合需要的资源,对其进行"再阐释"的现象,本文称之为"汲古求新"的文学变革模式。这种模式常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隔代遗传",即越过离当前变革最近的一段历史,上溯到更早的历史传统中的资源和根据,以反抗和否定当前要变革的现实;一是"同情弱者",即寻求传统中处于弱势和边缘地位的资源...
五四新文化运动早期,上海报纸副刊由于受到营业化思潮的影响,副刊整体在思想趣味和文化品格上呈现出媚俗化的不良倾向。《时事新报》副刊《报馀丛载》就是在这种历史生态和演变逻辑的影响下首倡黑幕文化。黑幕文化的恶性发展在破坏社会文化生态的同时,也受到了新文化运动弄潮儿、进步读者乃至北洋政府的普遍批判和制裁。《时事新报》为了挽回危局,在研究系张东荪等人的带领下,创办了我国现代第一个学术性文化副刊——《学灯》,...
从“身体”视角研究抗战文学,可以获得如下新认识:第一,个人身体的细微书写与爱国主义的 宏大叙事紧密相关;第二,鼓励裸露男性身体,但对女性身体的描写,却直到1980年代以后才有大胆的敞开与 展示;第三,赋予人物明显的美丑对比,身体成为伦理与道德的标记物;第四,高大、威武、健壮的抗日英雄,反 映出对国民身体与精神的审美想象与情感诉求.
在民国武侠小说历程中,《蜀山剑侠传》正续集创作跨度长达18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典型文本。对《蜀山剑侠传》文本进行实证清理,在知人论世、集回形式、情节结构三个维度上,可以作为三四十年代民国武侠的一个缩影来进行考察。在文本的研究中进一步拓展至整个民国武侠的中时段历史,则可引入“后不肖生”的研究视角,正如“后金庸”研究视角一样,可以看到该中时段武侠继承与创新的逻辑基点与逻辑理路。
在传统子学的学术研究与理论探讨中,主要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倾向与主张:一种是历史主义的主张,另一种是逻辑主义的主张。前者认为子学是而且只能是全部历史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研究者的所有工作就是对以往的子学现象进行历史性的追寻与把握。后者认为子学研究不仅是一种客观规律的总结,而且也是研究者本人的一种理论创造,这就决定了研究者的主要任务是以逻辑形式来反映子学的有机进程。平心而论,这两种学术研究与理论探讨模式,...
“黑幕小说”是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小说的一支,曾有过一段相当繁荣的时期。对于这种突出的文学史现象,不应简单地否定和痛斥,而是应该腾出更多的讨论空间去研究它的生成与发展,讨论它的源流与想象空间问题:黑幕小说与中国古代小说中的“谤书”和晚清的谴责小说有什么渊源?它们之间的内在流变怎样?“黑幕小说”怎样由谤书发展到谴责小说,最后怎样发展为一种新型社会小说?这种小说以怎样的方式呈现?民初作家写作“黑幕小...
中国近代报刊史和近代中国的变迁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城市是窥视中国近代报业发展 历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面向。在以政治史、革命史范式为主导的近代中国报刊史研究中,城市与 报刊的关系被“需要与被需要”的框架所束缚。本文认为可以在近代城市史的视角下,重视近代 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对报刊产生的影响,从而突破“需要与被需要”的解释框架,构 建一个立体的、丰富的、互动的城市与报刊关系。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